黄芪

来源:中药360
导读: 【黄芪】黄芪专题为您介绍黄芪是什么|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黄芪的营养价值|黄芪的配伍应用|黄芪的药理作用|黄芪的临床应用|黄芪的食用方法|黄芪图片等,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益气固表、补气养血、降血压的功效等。

快速导航

黄芪是什么

【别名】黄蓍、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羊肉、绵黄蓍、绵蓍、绵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绵黄芪

【科属】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陕西、河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以内蒙古黄芪产量大、质量佳,销全国,并出口。膜荚黄芪质稍次,多自产自销。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简介】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的功效:

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补气升阳

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固表敛汗

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就问健康

托疮排脓

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就问健康

利尿消肿

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

黄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的作用、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改善心功能、降压作用、保肝作用、调节血糖、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激素样作用。

对创伤感染的影响

芪多糖对实验性小鼠创伤的药理实验表明,能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CE2的释放,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

免疫激活剂黄芪多糖与环氧化酶抑制剂布洛芬合用,既增强了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又明显抑制PGE2,TNF的IL-1的分泌。由此可见,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预防传染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对慢性阑尾炎的治疗

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药物对细散及其毒性产物的直接抑杀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而挥扶正祛邪抑菌,杀菌作用。

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a 、b型溶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抗菌均有抗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其抗病毒原理:刺激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使E环形成细胞数增加, 诱生细胞因子,促进白细胞介素诱生,而使动物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助产后恢复

女性产后往往出现身体虚弱、贫血、恶露和身体疲惫等症状,此时,如果辨证施治用药膳调理,可有利于产后身体尽早康复。

去风湿良药

冬季南方天气阴冷潮湿,许多中老年人有风湿困扰的不妨一试中医防己黄芪汤。

减缓自然衰老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

抗氧化作用

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对心脏作用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黄芪对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所致的乳酸脱氢酶及细病变有保护作用。在加有黄芪培养的心肌细胞内,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糖原颗粒丰富,而糖原颗粒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因此,黄芪可因加强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加强其功能。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

调节血压作用

黄芪对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当动物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黄芪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美容作用

黄芪是一种温热中药,有抗衰老的功能,还有美容生肌之功效,黄芪深得女士喜爱,黄芪富含的二十一种氨基酸,都是对肌肤有益的微量元素。

黄芪对过敏、痤疮、红血丝都有疗效,而且获得了轻工部的优质奖,而且是中药成分,副作用小。预防肌肤干涩粗糙,松弛皱褶,黯黑枯黄,使肌肤细腻,柔滑,有光泽,延缓肌肤衰老。 精练加工,配以去离子水等材料,是一种营养性中药护肤霜。

增强免疫能力

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 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补气作用

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对心血管的作用

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的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本品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对于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配伍应用】

1、黄芪配伍白术:黄芪益气固表、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止汗。二者相须为用,补中益气固表、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引起之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2、黄芪配伍穿山甲:黄芪补气而托毒生肌;穿山甲能消肿溃脓。二者合用,有益气消肿、溃脓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日久、脓成不溃,或溃脓清稀、排泄不畅者。

3、黄芪配伍当归:黄芪甘温,功擅补气;当归甘平柔润,长于补血。二者相使为用,共奏补气生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失血、妇女崩漏、产后血虚发热以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等证属气血虚弱者。

4、黄芪配伍防风:黄芪甘温,补气扶正、固表止汗;防风辛散,祛风胜湿、解表祛邪。二者伍用,补正祛邪并施。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祛风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外感之自汗恶风、面色晄白等症以及虚人易患外感者。

5、黄芪配伍茯苓: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茯苓甘淡,通利水道、渗泻水湿。二者伍用,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脾虚气弱之体倦乏力、纳差食少、便溏泄泻;脾虚湿盛之水肿、小便不利、白浊、白带等症。

6、黄芪配伍桂枝:黄芪甘温益气;桂枝温经通脉。二者合用,有益气温经通脉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肌肉痹痛、肩臂麻木等症。

7、黄芪配伍牡蛎: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卫外固表以止汗;牡蛎咸寒,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而止汗。二者合用,有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治疗气阴不足、或阳虚卫外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

8、黄芪配伍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升麻轻浮上行,功善升举清阳之气。二者炙用相伍,共奏补气、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气短懒言、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若二者生品合用,则有透托邪毒之效,用于治疗疮疡日久不愈,证属气血不足者。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注意事项】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鉴别用药】

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分别大小,理直扎捆后晒至全干。

【炮制工艺】

1、黄芪: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涧透,切厚片,干燥。

2、蜜黄苠: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问,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黄芪片各100kg,用炼蜜25Kg。

【贮藏储存】

置干燥通风处;炮制品放入干燥容器内,密闭,防霉,防蛀。

黄芪的临床应用

1、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a.黄芪15g、大枣10g,加工制成冲剂2小包,成人每次1包,日服2次。观察160例,可有效的防止感冒发生,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4):13〕

b.黄芪100g,加水3000ml,煎至1000ml,过滤去渣,加防腐剂苯甲酸钠10g,静置24小时,用空针筒吸取上层澄清液,注入消毒玻璃眼药瓶内备用。每日早中晚各滴鼻1次,每侧鼻孔滴3~4滴,然后轻捏鼻子数下。观察123人,发生感冒者8人次,两个月发病率为6.5%,发病的8人次病程平均3~4天,不发烧,症状轻。对照组124人,两个月内发生感冒者43人次,发病率为34.6%,平均病程为5~6天,有4人发低烧。〔《江苏中医杂志》1983;(5):51〕

2、治疗慢性气管炎:黄芪24g、旋覆花10g、百部10g、地龙6g,制成浸膏片,每次2片,日服3次,连服30日。治疗254例,临床控制发作90例,显效86例,好转73例,无效5例。〔《新中医》1982;(2):22〕

3、治疗肺结核盗汗:黄芪、生牡蛎、浮小麦各30g,生熟地各15g,当归、炒黄芩、炒黄柏麻黄根各9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161例,盗汗消失140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新医药学杂志》1979;(5):32〕

4、治疗肺心病:黄芪30g、附子9g、白术12g,水煎服,可随证加减。治疗7例,一般服药2至3剂,症状可明显好转,服3~7剂治愈者6例,服10剂治愈者1例。〔《黑龙江中医药》1982;(1):39〕

5、治疗早搏:黄芪30g,苦参柏子仁各15g,当归9g,水煎服。治疗30例(室性早搏19例,房性早搏7例,多源性早搏4例),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多数患者服药3~7天即见效果。〔《中草药》1981;(3):23〕

6、治疗脑血栓形成:黄芪3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5g、川牛膝15g、桂枝6g、山楂30g,水煎服,每日1剂。或用通络舒络注射液(由黄芪、丹参、川芎、赤芍四药组成)静脉滴注,每日250ml。用上述二方共治疗110例,治愈52例,显效36例。〔《辽宁中医杂志》1983;(11):19〕

7、治疗颅内血肿:

a.生黄芪120g、当归9g、赤芍9g、红花9g、地鳖虫9g、川芎9g、丹参40g,水煎服。每日1剂。其中丹参可改为注射液,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1):30〕

b.黄芪60~120g,当归、生苡仁、郁金各15g,石决明、丹参各30g,天麻、制大黄各10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0例,全部患者于服药2~3天精神状况好转,1周后视乳头水肿消退,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消失,20~25天后,CT复查显示血肿全部吸收。〔《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36〕

8、治疗萎缩性胃炎:黄芪30~60g,莪术10~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萎缩性胃炎,可使器质性病变之病理性变化获得逆转。〔《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1):38〕

9、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黄芪800g,儿茶白芨海螵蛸各500g,五倍子、川楝子木香砂仁各250g,研为细末,每次10~15g,日服3次。治疗51例,临床治愈19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吉林中医药》1983;(1):18〕

10、治疗乙型肝炎:黄芪150g,虎杖、白术各94g,黄芩、土茯苓各68g,紫草37.5g,浓煎成500ml,每日服3次,每次25ml。治疗HBsAg持续阳性者114例,用药2~3个月后,42例转阴,38例滴度下降,总有效率为70.17%。〔《辽宁中医杂志》1983;(3):25〕

11、治疗慢性肾炎:生黄芪30g,白蒺藜30g,车前子30g,蝉蜕10g,白术10g,茯苓10g,泽兰10g,菟丝子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肾炎长期尿蛋白不消者,疗效确切。〔《新医学》1983;(5):240〕

12、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a.川生黄芪30g,苏条参15g,小红枣20个,水煎服。治疗他巴唑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14例,疗效良好。〔《云南中医杂志》1980;1(2):28〕

b.黄芪18g,白术、当归、赤芍、熟地、巴戟、仙灵脾各9g,鸡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一疗程。治疗57例,有效50例,一般用药1~2疗程收效。〔《福建中医药》1984;(4):57〕

13、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血余炭各30g,当归10g,生甘草、仙鹤草各15g,随证加减。治疗24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5例。〔《中医杂志》1984;(5):36〕

14、治疗尿潴留:生黄芪200g,宣木瓜30g,葱白10茎,水煎至1500ml,熏洗会阴15分钟,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2次可排尿。治疗10例均获效。〔《江西中医药》1983;(5):64〕

15、治疗关节炎:黄芪30g、牛膝、石斛、银花各20g,远志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急、慢性关节炎及术后关节积液25例,除1例大骨节病因多发关节积液再次治愈,另1例化脓性关节炎配合抗生素及穿刺治疗外,其余均用本方治愈。一般服药3~11剂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河南中医》1984;(1):27〕

16、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芪30~90g,水煎服,每日1剂。部分病例配以中、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17例,显效6例,有效11例。〔《临床医学杂志》1985;(2):24〕

17、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生黄芪100g、滑石30g,水煎两次,其药液和匀,另取琥珀3g,研粉兑入,空腹分服。治疗52例,症状消失,小便能畅,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正常者38例;症状好转,小便欠畅,直肠指检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缩小者13例,无效1例。〔《新中医》1987;(10):84〕

18、治疗外科溃疡:黄芪250g、当归25g、蒲公英30g,水煎服,日1剂。治疗应用各种抗生素无效的虚性疮疡56例,痊愈27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吉林中医药》1987;(6):23〕

19、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黄芪,1岁以上5g,1岁以下3g,水煎服,每日1次;干扰素,20000U/次,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25例,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时间最短12小时,最长96小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564〕

20、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黄芪30g,制附片10g(先煎),白术、甘草各10g,苡仁20g,土茯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24例,治愈16例,好转8例。〔《中医杂志》1983;(11):44〕

21、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生黄芪、丹参各30g,川芎9g,水煎50分钟,取汁500ml,每日早晚饭后分服。治疗40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16天。〔《山东医药》1981;(5):30〕

黄芪的食用方法

1、黄芪乌梅

[材料]黄芪、乌梅各200克,红砂糖250克。

[做法]做法:将黄芪、乌梅加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渣,入红砂糖收膏。

[服用方法]每次20毫升,日服2次。

[养生提示]补中益气,止痢。

2、黄芪粥

[材料]黄芪20克,梗米50克。

[做法]黄芪加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渣,入淘净梗米煮至成粥,温热顿服。

[功效]补益肺气。

[用途]适用于肺虚咳嗽诸证。

3、黄芪炖母鸡

[材料]生黄芪120克,母鸡1只,调料适量。

[做法]先将母鸡去毛及肚肠洗净,再将黄芪放入母鸡腹中缝合,置锅中加水及姜、葱、大料,盐等炖熟即成。

[养生提示]补气养血,益精髓。凡因大病、久病、产后失血过多及肝肾慢性亏虚诸病,皆可辅食。

4、黄芪猪肝汤

[材料]猪肝500克,黄芪60克,盐少许。

[做法]将肝、黄芪同煮,肝熟汤成后捞出黄芪,食肝饮汤。食用时可加盐少许。

[养生提示]益气、养血、通乳。凡因产后血虚气少,以致乳汁甚少,且伴有面色晄白、气短自汗、乏力倦怠等症者,可辅饮此汤。

5、黄芪猴头汤

[材料]猴头菌150克,黄芪30克,嫩鸡肉250克,油菜心100克,清汤750克,精盐5克,料酒15克,葱20克,生姜15克,味精、胡椒面少许。

[做法]将猴头菌冲洗后,放入盆内用温水发胀,约30分钟,捞出削去底部的本质部分,洗净切成0.2厘米厚的大片,将发猴头菌的水用纱布过滤待用,黄芪洗净,切斜片。鸡肉剁成约3厘米长、1.5厘米宽的长方块,葱切段,姜切片,油菜心用清水洗净待用。锅烧热下入猪油,投入姜、葱、鸡块煸炒后,放入精盐、料酒、发猴头菌的水、黄芪和少量的清汤,用武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烧约1小时,然后下入猴头菌片再煮30分种。先捞出鸡块放在碗内,再捞出猴头菌片盖在上面。汤中下入油菜心、味精、胡椒面,略煮片刻即成。

[养生提示]补气养血,补脑强身。可作为病后体弱、体虚易患感冒及营养不良、贫血、神经衰弱、慢性肾炎、糖尿病患者的滋补食疗膳食。

黄芪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

临床上,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

更安全的办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办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最安全的办法是配方使用。

三种肾虚,慎用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

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需注意用量

黄芪会加重上火的症状,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黄芪时不可擅自加大剂量,否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所以黄芪泡茶喝也要有个度。

扩展阅读:贯叶金丝桃 | 檀香 | 鸡内金 | 木蝴蝶 | 防己 | 

点击加载更多

黄芪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黄芪图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