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茜草根
【别名】血见愁(《土宿本草》),过山龙(《格致余论》),地苏木、活血丹(《纲目拾遗》),红龙须根(《贵州民间方药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药手册》),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江苏植药志》),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东中药》),小活血龙(《浙江民间草药》),土丹参、四方红根子(《闽东本草》),红茜根(《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春、秋采挖,除去茎苗,去净泥土及细须根,晒干。一般以秋季采者质量为佳。
【原形态】
茜草(《本经》),又名:茹藘(《诗经》),茅蒐(《毛诗传》),蒨草,地血、牛蔓(陆玑《诗疏》),红蓝(《史记》徐广注),染绯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土宿本草》),蒨藤、五叶藤(《履巉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纲目拾遗》),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米。支根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叶4片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5,自基部射出,叶柄和叶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花小,花萼不明显;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联合,淡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内,花丝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头头状。浆果小球形,肉质,红色转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亦产。以陕西、河南产量最大,品质最佳。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平,无毒。
【归经】
入心。肝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足少阴。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