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大戟
【异名】邛钜(《尔雅》),红芽大戟(《小儿药证直诀》),紫大戟(《三因方》),下马仙(《纲目》),京大戟(《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乳浆草(《植物名实图考》),龙虎草、九头狮子草、将军草、膨胀草、黄花大戟、黄芽大戟、千层塔、搜山虎、穿山虎(《中药大辞典》)。
【基原】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戟的根。
【原植物】大戟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多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粗壮,圆锥形,有侧根。茎自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6-12mm,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全缘,具明显中脉,上面无毛,下面在中脉上有毛。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通常5枝,排列成复伞形;基部有叶状苞片5{每枝再作二至数回分枝,分枝处着生近圆形的苞叶4或2,对生;腋生者伞梗单生;苞叶卵状长圆形,先端尖;杯状聚伞花序的总苞钟形或陀螺形,4~5裂,腺体4~5.长圆形,肉质肥厚,内面基部有毛,两腺体之间有膜质长圆形附属物;雌雄花均无花被;雄花多数,花丝基部较花梗稍粗壮,两者之间有关节,花药球形,横裂;雌花l;花柱先端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密被刺疣。种子卵形,光滑。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坡、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及疏林下。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外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早,耐寒,喜潮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栽培为好。
繁殖方法种子 繁殖或分根繁殖。种子繁殖:4月上旬育苗,撒播或条播,将种子均匀播下,覆薄细土,稍加镇压,浇水;保持床土湿润。经2~3星期出苗。苗高l2-15cm时移栽。选阴天,将床地浇透水,挖出幼苗,按行株距30cm×25cm开穴,穴深12cm,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分根繁殖:秋季枯叶后或早春萌芽前,挖掘根部,进行分根,每根带有2~3个芽,拄行株距30cm×25cm升穴栽种。
田间管理 幼苗定植后,如有缺株,应及时补栽,并施1次稀人粪尿。现蕾时要及时摘蕾,再施1次粪肥或饼肥每隔半月需松土除草。
【采收加工】
8-10月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早春萌芽前,挖掘地下根,切段或切片,晒干或烘干。
【药性】
苦、辛,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1.《本经》:“味苦,寒。”
2.《药性论》:“味苦、辛,有大毒。”
3.《汤液本草》:“气大寒,味苦、甘,阴中微阳,有小毒。”
4.《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十二经。”
5.《本草经疏》:“人肾、肝。”
6.《得配本草》:“入三阴、足太阳经。”
7.《本草求真》:“专人肺肾,旁行经络,气味苦寒,性秉纯阳。”
8.南药《中草药学》:“人肺、脾、肾经。”
【功用主治】
泻水运饮,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痈肿,瘰疬。
1.《本经》:“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2.《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3.《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膜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4.《日华子》:“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结。”
5.《本草罔经》:“治瘾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热淋,日再三便愈。”
6.《医学启源》;“泻肺。”
7.《本草正》:“性峻利,善遥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8.《青岛中草药手册》:“治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结核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g;或人丸、散。外用: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
虚寒阴承患者及孕妇禁服。体弱者慎服。反甘草。
1.《本草经集注》:“反甘草。”
3.《新修本草》:“畏莒蒲、芦草、鼠屎。”
4.《日华子》:“恶薯蓣。”
5.《本经逢原》:“脾胃肝肾虚寒,阴永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