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辛,性温。归脾、胃经。芳辣行散。
1.《药性论》:“味苦、辛。”
2.《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3.《品汇精要》:“气之厚者,阳也。”
4.《纲目》:“辛,热。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经。”
5.《本草述录》:“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燥湿醒脾。主治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泻痢,噎膈反胃。
1.《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消瘴雾气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2.《海药本草》:“善醒于醉,解酒毒。”
3.《开宝本草》:“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
4.《纲目》:“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燥湿散寒。”
5.《本经逢原》:“止呕进食,大补命门相火。”
6.《本草从新》:“温肺。”
7.《医林纂要·药性》:“温中散寒,醒脾燥湿。”
8.《食物中药与便方》:“行气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调搽。
【使用注意】阴虚有热者禁服。
1.《开宝本草》:“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2.《生生编》:“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3.《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