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响铃草
【正名释名】始载于《滇南本草》。为豆科植物假地蓝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形似铃状,故名响铃草。
【别名异名】野花生(《中国植物志》),荷猪草、黄花野百合(《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马响铃(《滇南本草整理本》),铃铃草、肾气草(《四川中药志》),响铃子(《中国药植图鉴》),小狗响铃、假地豆、地响铃、野豌豆、马小莲、野主豆(《云南中草药选》),马铃草、响亮草、荷承草(《江西草药手册》)。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茎圆形,全体有黄棕色茸毛。叶片卷曲,多脱落,呈椭圆形或卵形,黄绿色。枝端尚带荚果,种子大多脱落,带根者,根蜿蜒丽长,圆形,少分枝,须根细长,表面土黄色。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苦、微酸,寒。
【归经】入肺、肾二经。
【功效主治】
1.敛肺补气,本品甘酸微寒,入肺经,有敛肺补气之功。可治疗久咳,虚喘。
2.益肾消肿,本品味苦酸,性微寒,入肾经,有益肾,消肿之功。可治疗耳鸣耳聋,遗精,水肿证。
3.清热利湿,响铃草味苦酸,性微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利湿之功,常治疗石淋、热淋、热痰等证。
4.清热解毒,本品味苦酸,性微寒,有清热解毒之功。可治疗疔疮,丹毒症。
【用法用量】
内服:1.5-30克,煎汤;或炖肉。外用:捣敷。
【和合宜忌】
1.石菖蒲为之使。
2.气虚、阳虚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