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60 > 中药大全 > 正文

猪苓的功效作用 猪苓治年壮气盛

来源:中药360

猪苓生物学特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2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至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营养关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共生关系。(常用中药材)

猪苓生长习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常用中药材)

生长周期:

猪苓为多年生真菌,一般经过2个生长季节即可采挖。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向阳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常见树种为柞、槭、橡、榆、杨、柳、竹等。(常用中药材)

猪苓中药属性

猪苓简介

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

味甘、淡,平。一、《本经》记载:味甘,平。二、《药性论》记载:微热。三、李杲:淡甘,平。

归心、脾、胃、肺、肾经。

一、《汤液本草》记载:入足太阳、少阴经。二、《药品化》记载:入脾、膀胱二经。三、《本草经解》记载: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无水湿者忌服。

猪苓药材概述

猪苓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味中药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猪苓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庄子》一书中名为“豕零”。《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记有:“枫树苓,其皮去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用之削去黑皮。”《本草衍义》载:“猪苓,行水之功灵,久服必损肾气,昏入目”。《本草求真》载:“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常用中药材)

猪苓采收加工

采挖分春、秋两季进行,最好于休眠期采挖,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收获时轻挖轻放,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将色泽淡、体质松软的作种苓继续培养,连续使用3代后,其生长力减退应更换新的野生幼苓种。收获后,除去砂土等杂物,晒干即可。

目前,室内培养猪苓正处在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其方法略。(常用中药材)

猪苓储藏养护

猪苓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30公斤左右,贮于仓库干燥阴凉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0%。商品安全水份10-13%。

本味中药材较少霉变,为害的仓虫发现有胸角蕈甲、药材甲、毛薪甲、九节胸角蕈甲、锈赤扁谷蛾等。虫蛀后商品轻泡,偶见霉斑。

储藏期间,应保持整洁卫生,高温季节前,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污染源。有条件的地方密封充氮,使贮藏空间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15%左右,进行养护。发现霉迹、虫蛀,及时晾晒;严重时用磷化铝、溴甲烷等熏杀。(常用中药材)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白花岩青兰的功效 白花岩青兰用于感冒发热

白花油麻藤的功效 白花油麻藤用于贫血

白菊花根的功效 白菊花根治疔肿

白马鬃铃花的功效 白马鬃铃花主久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