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头 又叫藠头,植物学名薤,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荞头原产亚洲东部,我国自古栽培,已有3000-4000年历史。据汉书《龚遂传》记有:“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百本薤。”宋代宋长文《墨池篇》记载:“殷汤时仙人务光植薤而食,清风时至……作薤叶菜。”王祯:“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
简介
茭头为石蒜科,多年生宿根作物,作两年生栽培,分蘖力强,鳞茎簇生于短缩茎上,呈卵状短圆形,鳞衣及肉均为白色。叶丛生,中空,细长,有不明显的棱角,浓绿色,微带蜡粉。鳞茎繁殖,可熟食,但多以腌渍加工食用。
叶浓绿色,细长管状,三角形截面。叶鞘抱合成假茎,基部形成粗的鳞茎。鳞茎球形,似洋葱,白色,是主要的食用部分。秋季抽花茎,伞形花序,花小。目前,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也都有引种栽培。
起源分布
茭头起源于中国,中国自古栽培。据记载我国殷汤时即有种植和食用习惯,至今3000~4000年。中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地都有种植。
近百余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农村的零星种植发展成数个较为集中的产区,如湖北省武昌、鄂城、大冶三县交界的梁子湖畔,江西省新建县、福建省的霞浦县、云南省开远县。近年来,随着出口事业的发展,武汉、南昌、云南省开远等地相继建立了生产基地,生产罐头畅销日本及我国港澳地区。
特征特性
根为弦状,一般有6~16条。
薤适应性广,对气候要求不严格,适宜凉爽,在冷凉的气温下生长良好。生长发育适温为15~19℃,30℃以上的高温则休眠越夏,10℃以下生长缓慢,不能忍受0℃以下长时间的低温。
薤属长日照作物,长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鳞茎发育。较耐弱光、耐阴,适宜间套作栽培。在较强的光照下也能生长。
生长期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和较低的空气湿度,怕涝、怕旱。生长前期过湿分蘖减少,后期过湿鳞茎减产。
在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瘠薄,适于多种土壤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疏松壤土、砂壤土为佳。莲的吸肥力强,在砂壤土中生长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在适于间套作,忌连作。
类型品种
目前国内常用的莲品种有:
1.大叶薤,又名南薤。叶较大,分蘖力较差,一般每个鳞茎分蘖5~6个。鳞茎大而圆,产量高。莲柄短,叶多倒伏于地。以鳞茎供食。
2.细叶薤又名紫皮薤、黑皮薤。叶细小,分蘖力强,一般每个鳞茎分蘖15~20个。鳞茎小,茬柄短。叶长30厘米左右,倒伏。叶和鳞茎均供食用。
3.长柄薤又名白鸡腿。分蘖力较强,每一鳞茎分蘖10~15个。薤柄长,形似鸡腿。白而柔嫩,品质佳。叶直立,产量高。
4.三白荞头分蘖力较弱,每株丛有鳞茎7~11个。早熟,耐瘠薄,耐旱,不耐涝。单球重16克,高者达62克。
根据各产地的不同,民间也命名了薤的一些品种。如开远甜薤头:在云南开远市种植较多。产品用于出口,在国外誉称“珍珠薤头”。梁子湖畔薤头:产于湖北省武昌县,该类包括大叶薤、长柄薤、细叶薤。江西薤头:江西省新建县栽培。
发展前景
茭头在中国是稀特蔬菜,栽培面积较少。但是薤的食用价值很高,又是国际上畅销商品,中国的出口蔬菜之一。因此,大力发展,扩大面积很有必要。目前薤的栽培局限于江南诸省,其实,华北地区利用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也可以进行栽培。今后在北方适当栽种,以供人们消费很有必要。
营养价值
茭头的营养丰富,每千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6克、脂肪6克、碳水化合物80克、灰分7克、钙640毫克、磷320毫克、铁210毫克、维生素C140毫克、硫胺素0.2毫克、核黄素1.2毫克、尼克酸8毫克。
药用价值
茭头被誉为“菜中灵芝”,对中医而言,茭头所含的许多成分对冠心病、心绞痛、胃神经官能症、肠胃炎、干呕、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咳嗽、胸痛引背、久痢冷泻等症也有很好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可见,茭头的确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珍品,不愧“菜中灵芝”美称。采用盐渍、糖醋渍等制作方法可将茭头加工成咸茭头、甜酸茭头,其产品具有独特的色香味,是一种很别致的调味食品。它具有“增食欲、助消化、解疫气、健脾胃”等功能。俗称:“餐前饭后食六颗、不打郎中门前过”,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茭头的医药及保健价值。随着现代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生长成熟的茭头中经检测含有糖、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
治疗作用
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校和学者都对葱属植物活性成分-有机硫化物的生理活性进行过研究。藠头的生理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菌作用
(2)抗癌治病
(3)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