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法:浸脚温暖全身
中医有云“寒主收引”,天气寒冷人体阳气收敛,气血循环减弱,除了特别怕冷外,有时还会影响各脏腑运作。人体共有12条经络,手脚各六条,分别是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阴及手三阳,并互相连接;而中医认为火热会向上升,透过温暖脚部,便能带动气血运行,经过连接的经络,从而温暖全身。而脚上的足三阴分别与肝、脾和肾有关,而足三阳则与胆、膀胱和胃有关,故加强脚部气血循环,对各脏腑有保健功效,同时还能减少沉淀于脚底的毒素。
此外,温水热力刺激脚底下的涌泉穴,对于改善水肿、失眠和头痛更有帮助,可谓一举多得。要加强功效,可利用不同中药配合制成足浴药液,热力更能帮助药力渗透,有助行气活血和消肿散瘀,收强身防病之效。
受到寒气影响,寒底人士或气血循环较差的人怕冷的情况更为严重。除了进食温热补品如羊肉、鹿茸等外,不妨以一些温和活血的中药来浸足浴,例如干姜、附子和吴茱萸均是温药,具有散寒止痛和温经通脉的功效,有助打通经脉,并帮助袪散寒气,令身体温热。若能加强气血循环,效果就相得益彰,可加入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当归和党参等,令气血畅顺运行全身。
材料:干姜1两、附子1两、党参1 、当归1两、吴茱萸5钱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钟,并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钟。
功效:行气活血,暖身袪寒。
天气转冷,稍一不慎,身体便容易受病邪,特别是风寒感冒更为普遍。想预防应不时用一些袪散风寒的中药作食疗,又或制成药液浸浴或足浴,有助预防风寒感冒,在初发期间更能减低恶化机会。中药如荆芥、防风、姜活和紫苏叶等均是发汗解表的中药,具有升散作用,即能透过发汗而袪除表邪,治疗恶寒、发热、头痛等外感症状。
材料:姜活1两、独活1两、防风1两、荆芥1两、紫苏叶5钱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钟,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钟。
功效:辛温解表,袪风防感
川芎白芷浴:温肺通鼻
正值转季,除了容易患上风寒感冒外,肺气虚的人士受到秋燥和寒气的入侵,特别容易引发鼻敏感,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水、头晕头痛等,要纾缓鼻敏感不适,在袪风散寒之余,可配合一些宣肺通鼻的中药作足浴,例如白芷、辛荑花、苍耳子和蒿本等。白芷和蒿本都能袪风散寒,而辛荑花和苍耳子则有宣通鼻窍的功效,能纾缓风寒感冒的不适,特别能针对鼻塞和头痛。
材料:川芎1两、白芷1两、辛荑花1两、苍耳子1两、蒿本1两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钟,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钟。
功效:宣肺通鼻,止眩止晕。
足浴3大注意事项
平日每星期可足浴2~3次,但若天气寒冷或用以治病,可以每晚睡前足浴,以温暖双脚。不过,足浴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水的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热,以免烫伤,特别是老人家,应先以手 试试水温。
2.饭前饭后或过饥过饱均不宜。
3.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出血病等人士未必适合足浴,应先谘询中医师的意见。
暖水袋放腰间能温肾
除了足浴外,不妨将暖水袋放于腰间,能收温肾补肾的补益功效。皆因腰间有肾经,而肾主宰身体多个部分的机能,包括生殖、内分泌、脑、神经、骨骼等。肾的功能好,身体自然壮健,老来亦不易出现白发脱发、性功能下降、腰膝酸软等问题,今个冬天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