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60 > 功效与作用 > 正文

申姜的功效作用 申姜治肾虚久泻及腰痛

来源:中药360

申姜(Drynaria sinica Diels)根或茎扁平条状,常弯曲,有分枝,长5-15厘米,宽1-1.5厘米,厚O.2O.5厘米。

中文学名申姜拉丁学名Drynaria sinica Diels界植物界门蕨类植物门纲薄囊蕨纲目水龙骨目科槲蕨科属槲蕨属

申姜形态特征

申姜槲蕨

本味中药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或茎。中药材四季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鳞片)。 申姜为骨碎补的俗称。

表面密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边缘有睫毛,经火燎者鳞片焦灼并有脱落,呈棕褐色,两侧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体轻,质脆,折断面红棕色,有1725个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淡,微涩。

槲蕨,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很象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是没有毛的,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

附中药材植株生长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分布浙江、福建、中国台湾省、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申姜中华槲蕨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厘米,宽约0.8-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是没有毛的;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5-1-3厘米,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毫米,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

中药材植株生长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根或茎上的鳞片(骨碎补毛)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申姜石莲姜槲蕨

石莲姜槲蕨,又名:近邻槲蕨。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根或茎肉质粗肥,横走,密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鳞片,其边缘有睫毛。叶二型,是没有毛的,营养叶淡棕色,革质,阐卵形,长8-16厘米,宽6-10厘米,羽裂深1/2-2/3;孢子叶柄长8-20厘米,叶片长25-45厘米,宽20-30厘米,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羽状深裂达叶轴;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对略短或不缩短,中部的长12-18厘米,宽1.5-2.5厘米,渐尖头,边缘有疏浅缺刻,网状叶脉明显。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靠近主脉,无囊群盖。

附生山区树干或岩石上,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

申姜崖姜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根或茎肉质粗厚,横走,密生棕色长条形有睫毛的鳞片。叶簇生,无柄,光滑,硬革质,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宽15-2-5厘米,羽状深裂,向下部渐狭,中部以上的裂片长10-20厘米,宽约3厘米,全缘,是没有毛的,先端长尾状渐尖,基部有关节,叶脉明显,网状,网眼有分离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中药材植株生长于靠近侧脉的网眼上边和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近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呈断线形,无囊群盖。

附中药材植株生长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树干上。分布广东、广西,中国台湾省和云南。

申姜光亮密网蕨

光亮密网蕨,详见猪毛蕨条。

申姜大叶骨碎补

大叶骨碎补,又名: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状茎粗壮横走,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膜质、棕色鳞片。叶近生,纸质,是没有毛的;叶柄及叶轴棕色;叶片三角形,长宽各约60-90厘米,4回或5回羽状分裂,顶部渐尖并为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中部以上逐渐变小;小羽片有短柄,连同小羽轴有狭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长的尖齿。孢子囊群中药材植株生长于小脉中部稍下的弯弓处,或中药材植株生长于小脉分叉处;囊群盖盅形。

附中药材植株生长于岩石或树干上。分布广东、广西、中国台湾省、云南。

申姜海州骨碎补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或茎长而横走,密生阔披针形的鳞片,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叶远生,叶柄硬直,长约10厘米;叶片三角状五边形,长宽几相等,约8-14匝米,4回羽状细裂,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宽各约5-7厦米;末回裂片长圆形,宽1.5-2毫米,钝尖,顶部二裂为不等长的粗钝齿,叶脉单一或交叉,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中药材植株生长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盅状,向边缘开口,成熟时孢子囊突出口外,覆盖裂片顶部,仅霉出外侧的长钝齿。

申姜生长环境

附中药材植株生长于石山。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中国台湾省。

申姜主要价值

申姜采集

冬、舂采挖,除去叶片及泥砂,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申姜药材

一、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或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

槲蕨主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此外,贵州、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中华槲蕨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石莲姜槲蕨产于四川、云南。

二、崖姜的干燥根或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哭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1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凹形。气微弱,味微涩。

产于广东,在辽宁、广东使用。

三、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或茎详猪毛蕨条。

四、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或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

产于广西、广东,在辽宁、广西、广东使用。

申姜化学成分

槲蕨根或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还含柚皮甙。

槲蕨根或茎含柚皮甙(naringin),21何帕烯(hop21ene),9(11)羊齿烯,7羊齿烯(fern7ene,)3雁齿烯(filic3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ngmasterol),采油甾醇(campesterol)及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环木菠萝甾醇乙酸酯(cycloardenyl acetate),环水龙骨甾醇乙酸酯(cyclomargenyl acetate), 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cyclolaudenylacetaet),9,10环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9,10cycloanost25en3βyl acetate)。崖姜蕨根或茎含21何帕烯,13(18)新何帕烯,9(11)羊齿烯,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环木菠萝甾醇乙酸酯,环水龙骨甾醇烯醇乙酸酯,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9,10环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

申姜炮制

骨碎补: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砂烫骨碎补: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

《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钢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性味】

苦,温。

一、《日华子本草》记载:平。

二、《开宝本草》记载:味苦,温,无毒。

三、《广西中药志》记载:甘微苦涩,温。

【归经】入肝、肾经。

一、《纲目》记载:足少阴。

二、《本草求真》记载:入肾,兼入心。

三、《本草再新》记载:入肝、肾二经。

申姜功用主治

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一、《药性论》记载: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

二、《日华子本草》记载: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三、《开宝本草》记载: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四、《本草正》记载: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

五、《本草述》记载: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

六、《广西中药志》记载:治小儿疳积。

七、《四川中药志》记载:泄湿,通经。

申姜用法与本味药材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申姜宜忌

阻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一、《本草经巯》记载: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二、《本草汇言》记载: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

三、《得配本草》记载:忌羊肉、羊血、芸薹菜。

申姜选方

一、治腰脚疼痛不止:骨碎补一两,桂心一两半,牛膝三分(去苗),槟榔二两,补骨脂三两(微炒),安息香二两(入胡桃仁捣熟)。捣罗为末,炼蜜入安息香,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二、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雷公炮炙论》)

三、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共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四、治牙痛: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铁器打煮。(《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五、治金疮,伤筋断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补(去毛,麸炒微黄)、自然铜(细研)、虎胫骨(涂酥炙黄)、败龟(涂酥炙微黄)各半两,没药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胡桃仁半个,一处嚼烂,用温酒一中盏下之,日三、四服。(《圣惠方》骨碎补散)

六、治打扑伤损:猢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片帛包,干即易之。(《百一选方》)

七、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八、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闽东本草》)

九、治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成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

十、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十一、治阑尾炎:鲜槲蕨(去毛)八两,切碎,加大血藤五钱,红枣四两。水煎服。(九、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十二、治斑秃:鲜槲蕨五钱,斑蝥五只,烧酒三两,浸十二天后,过滤擦患处,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药》)

申姜临床应用

一、防治链霉素毒性及过敏反应

取骨碎补干片5钱,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视需要可长期服用。对已知有链霉素毒性反应者,用链霉素同时使用本药,可防其毒性反应;既往有链霉素过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时,除从小剂量开始外,并加服本药脱敏。对使用链霉素过程中已出现毒性或过敏反应者,则用本剂治疗;临床观察21例(过敏反应2例,毒性反应19例),服药后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于第二天反应症状减轻,大部分于第3-4天反应症状消失。停服骨碎补后链霉素反应再次出现。再用骨碎补煎剂仍有效果。据观察,本药对反应中的头痛、头晕、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状疗效最好;对耳鸣、耳聋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解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枝的毒性作用。

二、治疗鸡眼

取骨碎补3钱,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备用。用时先将足部鸡眼或疣子用温水洗泡柔软,再用小刀削去外层厚皮;然后涂擦骨碎补酒精浸剂,每2小时1次,连续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后略有痛感,几分钟可消失。治疗鸡眼6例,均在10-15天内痊愈;疣子2例,均在3日内脱落而愈。

申姜名家论述

一、《纲目》记载:骨碎补,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雷公炮炙论》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按戴原礼《症治要诀》云,痢后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节,萆薢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二、《本草求真》记载: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瘀破血之治也。

三、《本经续疏》记载:骨碎补(《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言能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妄行,而补苴伤折,如未尝伤折也。

四、张寿颐:骨碎补,甄权谓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上热下冷。盖温养下元,能引升浮之热,藏于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热下冷。李濒湖谓研末同猪肾煨食,可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实火之齿痛。阆仙朱先生,尝用以治寒痰凝滞,牙关不利,颊车隐痛之骨槽症,甚有捷验。又凡阴虚于下,而肝胆浮阳抉痰上凝之齿痛,牙槽不利,及阴寒逼阳上浮之喉痛喉癣诸症,用此亦颇有效,皆即濒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阳邪实盛者,类皆不可妄试。昔人每谓此药入肾治骨,并能治骨伤碎,因得此名者,皆当识得此意,非阴虚有热之骨痛骨痿,果可以一概主治也。戴元礼《症治要诀》谓痢后下虚,不善调养,遂成痢风,则以肾之虚寒而言,此药温肾,能起骨萎宜矣。惟痢后风之脚软膝肿,亦有阴虚生内热者,则宜魏玉璜之一贯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

申姜性状鉴定

1.根或茎为不规侧背腹扁平的条状、块状或片状,多弯曲,两侧常有缢缩和分枝,长320厘米,宽0.7-1.5厘米。表面密被棕色或红棕色细小鳞片,紧贴者呈膜质盾状;直伸者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流苏状(睫毛),并于中柄基部和根或茎嫩端较密集。鳞片脱落处显棕色,可见细小纵向纹理和沟脊。上面有叶柄痕,下面有纵脊纹及细根痕。质坚硬,断面红棕色,有白色分体中柱,排成长扁圆形。气香,味微甜、涩。

2.根或茎为背腹面略扁平的不远则圆柱状长条形,长38厘米,宽0.6-1厘米;鳞片条状披针形,鳞片脱湿处显灰褐色,具细小纵向纹理。断面棕黄色、灰白色,点状分体中柱排成椭圆形。气香,味涩。

3.根或茎扁圆形,直径0.8-1.2厘米。鳞片红棕色,革质,三角形,覆瓦状排列,近基部盾状着生,紧贴根或茎表面。质脆,断面分体中柱排成椭圆形。气质,味咸涩。

4.根或茎圆柱形,表面密被条状披针形而松软的鳞片,鳞片脱落处显紫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纵向沟脊及细小纹理。断面褐色,点状分体中柱排成类圆形。气极微、味涩。均以条粗大、棕色者为佳。

申姜根或茎横切面

一、槲蕨呈长扁圆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鳞片基位于表皮凹陷处,细胞34列;壁厚,内含红棕色色素。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节向延长。分体中柱1828个,排成扁圆形环;木质部管胞多角形,直径640μm,中部较大,向两端渐次变小,发肩几达两端将韧皮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韧皮部有的细胞壁增厚,并充满黄棕色分泌物。

二、呈椭圆形。表皮细胞排列不整齐;鳞片基着中药材植株生长于表皮凸起处,细胞2列,壁薄,内含棕黄色色素。表皮和其下23列细胞以及内皮层外1列细胞内壁增厚。分体中柱1825个,排成类圆形;管胞直径10-26μm。

三、表皮外具厚的蜡被,鳞片基23列细胞;表皮及其下35列细胞,壁稍增厚,内皮层外侧1列细胞呈马蹄形增厚,孔沟和层纹明显,细胞内含黄桂棕色色素。分体中柱圆形,排成环状;管胞直径10-48厘米μm。

四、表皮外具厚的蜡被,鳞片基23列细胞。内皮层外侧1列细胞厚。分体中柱排成不规则23圈,中央一圈2835个,圆形或长圆形。

申姜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味中药材粉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另取柚皮甙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开,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申姜药理作用

1.据中国药科大学周铜水等研究,槲蕨根或茎水煎剂(20g/kg,30g/kg)及柚皮甙(相当原药20g/kg )灌胃对实验性大鼠骨损伤愈合有促进作用。

2.骨碎补水煎剂7.550g/kg灌胃,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具有刺激骨关节软骨细胞代偿性增生作用,并能部分改善由于力学应力线改变造成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从而降低骨关节病变率。

3.骨碎补双氢黄酮甙能增加体外培养大白鼠乳鼠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使收缩有力,并对心肌细胞有起搏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类似一种β受体激动剂。

4.骨碎补水煎液(100%)0.8ml/kg口服,对实验性高血脂兔可明显预防血清胆甾醇、甘油三酯的上升,并能防止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5.豚鼠实验提示,骨碎补煎剂与卡那霉素合用可减轻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作用,但不能控制停药后中毒性耳聋的发展。

6.骨碎补煎剂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骨碎补水煎剂7.5、10、25、50g/kg口服,对大鼠骨性关节炎模型,具有一定的改善软骨细胞、推迟细胞退行性变、降低骨关节病变率的功能,随剂量加大,作用增加,且在给药二个月后作用较佳。骨碎补水煎剂100g(生药)/kg/天在给予卡那霉素前2小时口服,连续8天,能减轻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但不能控制停药后中毒性耳聋的发展。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肠道闹情绪?日本百年人气肠道调理药推荐给你!

海带丝汤的营养功效 海带丝汤能增进消化

“六个核桃”的营养价值到底有多高

白果有哪些功效 白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