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水灯笼草
【别名】打头泡、泡泡草、心不干(《广西中兽医药植》),爆卜草(《陆川本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南宁市药物志》),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广东中药》Ⅱ),响铃子(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茄种植物灯笼草的全株。夏、秋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或披散,上有细棱,具短毛。单叶互生,或2片聚生;卵圆形至矩圆形,长3.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略呈心形或斜偏,边缘浅波状或有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脉上均被短茸毛,下面较密;叶柄长7—25毫米,被短茸毛。花单生于叶脓;花梗长4—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绿色,钟状,5浅裂,径3—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黄色,短筒状,长约5毫米,5浅裂,裂片圆形,喉部内面带紫色;雄蕊5,花丝黄色,药蓝紫色,超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浅黄色,柱头绿色,圆形。浆果圆形,直径约1厘米,黄色;宿萼在结果时膨胀成灯笼状,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间、路旁、村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市。
【性味】
①《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微甘。”
【功效与作用】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
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
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
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
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