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也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症状有上腹部隐痛,进食以后有饱胀感,食欲不振等,严重的还会有胃出血。中药治疗,应当按照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辩证论治。
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白腻,脉紧。宜散寒止痛。用良附丸或用附子理中丸
胃脘灼痛:泛恶口苦,口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宜清热和中。用生姜得心片或用胃痛片(吉林方),或用胃痛宁,孕妇忌服。
气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苔薄腻,脉弦。宜疏肝理气。用柴胡舒肝丸或用和胃平肝丸,孕妇忌服;或用舒肝丸,孕妇慎服;或用沉香舒郁丸。
火郁痛:胃痛日久,痛势急迫,有烧灼感,口苦而干,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宜疏肝泄热。用丹栀逍遥丸,并配以左金;或用戊已丸;或用越鞠保和丸。
虚寒痛:胃痛隐隐,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暖喜按,泛吐清水,舌淡,脉细软。宜温脾健胃。用小健中合剂或用参桂理中丸;或用益气六君丸;或用黄芪建中丸。
血瘀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脘痛彻背,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宜活血化瘀。用元胡止痛片。
二、中医如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流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及其肠液通过幽门逆流至胃,刺激胃黏膜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是胃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胃镜下可见胃液较多,呈黄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其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调和慢性胆道疾病等所致,临床以胃脘疼痛,泛酸嘈杂,呕吐苦水等为主症。属祖国医学“胃脘痛、泛酸、痞证”范畴。本病中医药辨证治疗效果较好,下面一一介绍。
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痞满、胀痛,连及两胁,泛酸嘈杂,时泛吐苦水,嗳气较频,自感咽喉如有物梗阻。舌淡苔白,脉弦。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柴胡9克,枳壳12克,白芍9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10克,茯苓15克,生姜9克,甘草6克。若肝郁化火,急躁易怒,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加山栀9克、蒲公英15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痛甚或较剧者加元胡12克,金铃子6克,郁金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后下),莱菔子15克。
气滞血瘀型: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或呈针刺感,食后痛甚,呃逆泛酸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脉涩。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蒲黄12克(包煎)、五灵脂12克(包煎)、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12克(后下)、三七粉3克(冲服)、白及15克。若见神疲乏力加党参15克,太子参20克;烦躁,口干口渴,舌红,脉数加黄连6克,石斛15克。
湿热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灼热疼痛,恶心不欲食,口干苦、口臭,胸膈烦闷,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宜清热化湿,和胃降逆。
方选黄连温胆汤:黄连9克,陈皮9克,半夏6克,枳实9克,茯苓15克,竹茹9克,白蔻仁6克,蒲公英15克,泽泻12克。若纳差,食少加焦谷、麦芽各15克,鸡内金15克;脘腹胀满不适加佛手9克,香橼9克,枳实9克;阴虚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
脾胃阴虚型:症见胃脘灼痛隐隐,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光剥,脉细数。宜养阴健脾,益胃止痛。
方选芍药甘草汤:沙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9克,川楝子6克,芍药12克,乌梅9克,佛手12克,香附9克,枳壳9克,炙甘草6克。若胃酸缺乏者加木瓜15克;兼有气虚加太子参30 克;灼痛较重加金铃子6克,元胡12克;嘈杂泛酸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
中气亏虚型:症见胃脘痛势绵绵,痞满不适,时胀时消,倦怠乏力,大便不调,舌淡苔薄,脉缓无力。宜益气健脾,和胃止痛。
方选黄芪建中汤:黄芪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木香 6克(后下),麦芽15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9克。若见四肢不温,恶寒喜暖加干姜15克,桂枝9克;舌质暗淡加丹参15克,乳香、没药各12克;大便溏薄加升麻3克,柴胡3克,炒白术15克。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选方用药应灵活,随证加减,针对临床症候特点选用一些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