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薤白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能。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痢后重等病症。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Alliumchinense C.Don的鳞茎。小根蒜属多年生草本,高达70cm。鳞茎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质鳞皮。叶基生线形,长20~40cm,宽3~4m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花茎由丛中抽出,单一、直立,光滑无毛,伞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顶生,花淡紫粉红色或淡紫色。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生于山地杂草中及山地较干燥处。
薤,与上种近似,鳞茎长椭圆形,长3~4cm。叶片2~4片,半圆柱状线形,中空。伞形花序疏松,花被片圆形或长圆形。
【产地与分布】 小根蒜主产东北,江苏、湖北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薤主产长江流域各省。
【功能主治】
理气,宽胸,通阳,散结。治胸痹心痛彻背,脘痞不舒,干呕,泻痢后重,疮疖。
①《本经》:主金疮疮败。
②《别录》:归于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
③《千金·食治》:能生肌肉,利产妇。骨鲠在咽不下者,食之则去。
④唐本草》:白者补而美,赤者主金疮及凤。
⑤《食疗本草》:治妇人赤白带下。
⑥《本草拾遗》:调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内常恶者,但多煮食之。
⑦《本草图经》:补虚,解毒。主脚气;煮与蓐妇饮之,易产。
⑧《本草衍义》:与蜜同捣,涂汤火伤。
⑨《用药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气滞。
⑩《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温补助阳道。
⑾《本草备要》:利窍。治肺气喘急。
⑿《本经逢原》:捣汁生饮,能吐胃中痰食虫积。
⒀《岭南采药录》:和生盐捣烂敷疮;被铁针伤,留铁锈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能发散解表,健胃,开膈。
⒁《南京民间药草》:打烂外敷,治各种疮疖。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内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鉴别要点】
小根蒜与薤的区分是:小根蒜为类球形,鳞叶可分层,但不能完全剥尽;而薤的鳞茎则为长卵形而稍扁,鳞叶可层层剥光。两者均有蒜臭气。
而伪品绵枣儿形状类似薤而较粗大,无蒜臭气可资区别。
【名典鉴别】
①梁?《名医别录》:“薤生鲁山平泽。”
②唐?苏恭曰:“薤是韭类。叶似韭而阔,多白而无实。有赤、白二种:白者补而美,赤者苦而无味。”
③宋?苏颂曰:“薤处处有之。春秋分莳,至冬叶枯。《尔雅》云:艹劲,山薤也。生山中,茎叶与家薤相类,而根差长,叶差大,叶若鹿葱,体形亦与家薤同。今人少用。”
④寇宗奭云:“薤叶如金灯叶,差狭而更光。古女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伫之义。”⑤明?《本草蒙筌》:“薤,赤白殊种,家园多栽。白者虽辛不荤,赤者兼苦无味。其叶类韭,稍阔而光。故古云薤露之言,以光滑难储之义。”
⑥李时珍曰:“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棵,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笔酒、糟藏、醋浸皆宜。按王祯农书云:野薤俗名天薤。生麦原中,叶似薤而小,味益辛,办可供食,但不多用。即尔雅山薤是也。”
⑦清?《本草从新》:“薤,一名藠子。叶似韭而中空,根如蒜。取白用。”
⑧《增订伪药条辨》:“薤白气味辛温无毒,根如小蒜。色白者辛而不苦。近有以鬼蒜伪充,劈开无瓣。薤白为处处皆有之药,值亦甚贱。胡昧良者,偏以伪乱真乎。”曹炳章按:“薤白各处皆产,生土坟上,即俗谓素葱之根,色绿空心,根如小蒜头。若采时去须茎蒸熟晒干,则质坚紧,不致脱皮,且晒之易燥;若生晒则质松,层层脱皮,且不易干燥。故近今皆用蒸晒者多,惟伪者少见。”
【快速鉴别】
1.小根蒜:鳞茎呈不规则卵圆形,似小蒜头样。高0.5~1.5cm,直径0.5~1.8cm。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全体凹凸不平,具抽沟及皱纹。底部钝圆,有小而突起的鳞茎盘,为须根着生处,顶端尖而细,为连生茎苗处,有的外包膜质白皮,白皮质软,易剥掉。质坚硬,角质样。断面黄白色,具蒜臭,味微辣。
2.薤:鳞茎呈长卵形,稍扁。与小根蒜不同点为鳞叶可层层剥离,直至把整个茎剥完;小根蒜鳞茎类球形,鳞叶虽可分层,但不能完全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