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鹅口疮的病因
接触感染(30%):
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消毒不彻底(25%):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由此可见,平时不注意清洁是患病的一大原因。
长期服用抗菌素(20%):
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二、鹅口疮的护理
1.注意患儿口腔的清洁,指导喂服,加强个人卫生。喂乳前后用温水将乳头冲洗干净,喂乳后再给婴儿喂服少量温开水。用1∶3银花甘草液等擦洗口腔,每日3~4次,局部溃破可外涂适量冰硼散。
2.观察患儿口腔黏膜及舌面白屑的增减及吮乳情况。若见患儿烦躁、口臭、流涎、便秘,吮乳时啼哭,吞咽、呼吸困难时,应及时送往医院处理。发热者,定时测量体温,给予物理降温,喂服淡盐水或温开水。口臭便秘者,在医生指导下用大黄粉1克,开水泡后喂服。中药汤剂宜采用少量多次温服。
3.乳母饮食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品。一次喂乳不宜过饱,便秘者可喂服青菜汤。小儿奶瓶、奶头、餐具应经常清洁消毒。
4.局部用药: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制霉菌素加鱼肝油涂擦婴幼儿口腔,或制霉菌素药片,每片用10毫升温开水化开,切忌用凉水或开水。用药期间至少7天,或白色斑块消失后,还应坚持再用药1周~2周,以防复发。还可使用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在哺乳前后洗涤患儿的口腔,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一般情况下,连续使用2~3 天病变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防复发。同时注意饮食鼓励宝宝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
三、治疗鹅口疮的中药方:
1.五倍子30克,枯矾24克,白糖24克,先将五倍子炒黄加入白糖,稍炒片刻,待白糖熔化,倒出凉干,加枯矾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将香油和药末调成糊状,抹于患处,每日2~3次,抹药后,白膜即脱落。
2.生半夏6克,黄连3克,栀子3克,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状(一次量),睡前涂患儿两足涌泉穴,纱布包扎,重者可连敷2~4次。
3.生石膏24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冰片3克,黄连10克,青黛10克,共研细末,抹患处,每日3~6次。
4.板蓝根30克,千里光30克,加水浓煎,涂患处,每日5次,亦可少量内服。
5.蚯蚓2条,洗净,放杯中,加白糖,静置,即有渗出液,将此液涂于患处,每日3~6次。
6.成药冰硼散或锡类散涂患处。
温馨提示:宝宝有鹅口疮后,应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宝宝不愿意进食。有轻度发热,烦躁不安,应去医院;若发现口腔黏膜上的乳凝块样物向咽部以下蔓延,应送医院治疗,以防止发生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治疗5~7天后仍未改善,或鹅口疮情况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