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60 > 中药大全 > 正文

斑蝥的鉴别方法 斑蝥的附方

来源:中药360

简介斑蝥为少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破血消瘕、攻毒蚀疮的功能。用于癥瘕癌肿、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积年顽癣等病症。

来源

为芫青科昆虫大斑芫青(又名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Pallas、眼斑芫青(又名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的干燥虫体。前者习称大斑蝥,后者习称小斑蝥。

产地与分布

1、大斑蝥主产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

2、小斑蝥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均为野生。鉴别要点 大斑蝥与小斑蝥主要特征是:前者体形较大,黑色、被绒毛,鞘翅每翅各有两个大黄斑,翅中央各有一黄色波状横带,腹及足部均有黑色长绒毛;而小斑蝥形状极似上种。惟体形较小,长不及1.5cm为异尔。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入大肠、小肠、肝、肾经。

1、《本草经疏》:入手阳明、手太阳经。

2、《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3、《会约医镜》:入肺、脾二经。

4、《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斑蝥的用法用量

0.03~0.06g ,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

斑蝥的禁忌注意

有剧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1、《本草经集注》: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

2、《日华子本草》:恶豆花。入药除翼、足,熟炒用,生即吐泻人。

3、《本草衍义》:妊身人不可服,为能溃人肉。治淋药多用,极苦人,尤宜斟酌。

4、《纲目》:恶甘草

斑蝥的附方

1、治疗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斑蝥为末,以蒜捣膏,和水一豆许贴之,少顷脓出,即去药。(《仁斋直指方》)

2、治疗大人小儿瘰疬内消方:斑猫50克,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猫炒令米焦黄,去米不用,细研,入干薄荷末200克,同研令匀,以乌鸡子清丸

绿豆大。空心腊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却每日减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服五丸。(《经验方》)

3、治疗干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斑猫半两,微炒为末,蜜调敷之。(《外台秘要》)

4、治疗一切瘘:斑猫三十枚(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黄),蜥蜴三枚(炙令黄),地胆四十枚(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黄)。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黑豆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后,以温酒下二十丸。(《太平圣惠方》)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斑苗味辛寒。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一名龙尾,生川谷。”

2、梁·《名医别录》:“斑猫生河东川谷。八月取,阴干。”

3、吴普曰:“生河内川谷,亦生水石。”

4、陶弘景曰:“此一虫五变,主疗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为斑蝥;九月、十月复还地蛰,即呼为伪地胆耳,为疗犹同也。其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黄黑斑点;芫青,青黑色;身黑头赤。”

5、雷学攴曰:“芫青、斑蝥、亭长、赤头四件,样各不同,所居、所食、所效亦不同。芫青嘴尖,背上有一画黄,在芫花上食汁;斑蝥背上一画黄、一画黑,嘴处有一小点,在豆花上食汁;亭长形黄黑,在葛叶上食汁;赤头身黑,额上有大红小点也。”

6、唐·苏恭曰:“《本草》古今诸方并无王不留行虫。若陶氏所言,则四虫专在一处。今地胆出幽州,芫青出宁州,亭长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虫出四处,可一岁周游四州乎·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长、地胆,状貌大殊。且幽州地胆三月至十月在草菜上,非地中取。陶盖浪言尔。”

7、韩保昇曰:“斑蝥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叶上甲虫也。长五六分,黄黑斑文,乌腹尖喙,就叶上采取,阴干用。”

8、宋·颂曰:“四虫皆是一类,但随时变耳。《深师方》云:“四月、五月、六月为葛上亭长,七月为斑蝥,九月、十月为地胆。今医家知用芫青、斑蝥,而地胆、亭长少使,故不得详也。”

9、明·李时珍曰:“按《本经》、《别录》,四虫采取时月,正与陶说相合。《深师方》用亭长,所注亦同。自是一类,随其所居、所出而命名尔。苏恭强辟,陶说亦自欠明。按《太平御览》引《神农本草经》云:春食芫花为芫青,夏食葛花为亭长,秋食豆花为斑蝥,冬入地中为地胆(黑头赤尾)。其说甚明,而唐、宋校正者反失收取,更致纷纭,何哉·陶氏之王不留行虫,雷氏之赤头,方药未有用者。要皆此类,固可推理。”

10、清·《本草从新》:“斑猫一名斑蝥。豆叶上虫,黄黑斑文。”

快速鉴别

1、大斑蝥:虫体呈圆形,长1.5~3cm,宽0.5~1cm。头略呈三角形,黑色,有一对较大的复眼,略呈肾形,触角鞭状,末节基部窄于前节,多已脱落。背部革质鞘一对,黑色,有三条明显淡棕色横纹,鞘翅下面有一对褐色透明的膜质肉翅,胸腹部棕黄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具特异臭气,味初辛后苦,有剧毒,不宜口尝。

2、小斑蝥:形状似上种而小,长1~1.5cm,触角末基部与前节等阔,余同上种。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白花岩青兰的功效 白花岩青兰用于感冒发热

白花油麻藤的功效 白花油麻藤用于贫血

白菊花根的功效 白菊花根治疔肿

白马鬃铃花的功效 白马鬃铃花主久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