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竹叶项下。
别名:淡竹茹、青竹茹。
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植物淡竹毛竹等多种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用中间层刮成的丝状物,阴干后即成。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中南、华东、西南地区。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乱丝团状。淡黄绿色。丝条长短不一,较细薄。质柔软轻松而有弹性。气微,味淡。
以丝细薄,淡黄绿色,松软,无硬厚刺片者为佳。
药理作用:清胃热,止呕吐。
炮制:生用或姜水喷炒。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心、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除烦,消痰,止呕,凉血,止血,安胎。
主治:胃热呕吐,吐血,衄血,崩漏,胎动不安等症。
临床应用:
主治胃热呕吐,表现为口有臭气、喜寒恶热呕出酸苦物、舌苔黄腻,可见于急性胃炎、妊娠呕吐,以及热病过程中的反应,常配清热理气药如栀子、陈皮、半夏之类,方如竹茹汤。
对胃虚呃逆而挟热者,可在应用柿蒂基础上,加配竹茹、枇杷叶,或用橘皮竹茹汤。
对因痰热郁结而抑郁烦闷、失眠惊悸者,也适宜用竹茹去痰热,枳实理气,再用二陈汤加强祛痰作用,方如温胆汤,本方对治疗痰热上扰的神经官能症也有一定效果。
附:
1、竹茹与竹叶比较:两者都能清热,但竹茹偏于清胃热而止呕吐,竹叶偏于清心火而除烦热。
2、竹茹与半夏比较,两者都能止呕,但半夏化湿痰而止呕,竹茹清热痰而止呕。
3、竹茹经姜汁制后,更能增强止呕化痰之力。
用量:4.5~9g。
处方举例:
竹茹汤:竹茹9g,山栀子6g,陈皮6g,法半夏9g,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服。
桔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9g,竹茹6g,党参9g,甘草3g,生姜12g,大枣6枚水煎服。
温胆汤(《千金方》):竹茹9g,枳实3g,法半夏9g,陈皮6g,甘草3g,大枣5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