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加桂二两)主之。《伤寒论》亦相似。
桂枝亦是心药,可温阳助阳;亦是解表药,可祛风散寒。只是所处方剂不同,所对病机,病证不同,使用的剂量与佐用药物不同,发挥的作用就不同。在奔豚中,桂枝所对应的是“针处被寒”的患者,病人已是阳虚寒逆之证,自然要重用桂枝加桂二两,助阳降逆。若无寒邪或阳虚在此,桂枝重用,定有隐患。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往往离开前提直接谈功效和概念。如经常直接告诉学生“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前者离开了具体病证和方剂就是一句废话,后者没有理解阴阳有在寒热与功能上的区别更是无法应用于临床。
同学,因为与桂枝加桂汤后既没有啜粥也没有温覆啊,Ծ ̮ Ծ。
经第一百一十七条,方后仲师注: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