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附子
【异名】天雄,黑附子,盐附子,淡附子,附片,白附片,黑顺片,卦片,熟附子,铁花(四川),五毒(河南)。
【功效与作用】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救问,进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灸之。
【性味/归经】
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注意事项】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本品用之不当,可引起中毒,症状见“川乌头”条。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陶弘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鸟头。”韩保升谓:“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苏颂谓:“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亩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本草纲目》载:“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
【来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植物形态】
多年生革本,高0.6~1.5m。块根常2个并连,纺锤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侧根甚肥大,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叶互生,革质,五角形,长6~11cm,宽9~15cm,3全裂,中裂片菱状楔形,急尖,近羽状分裂,侧裂片不等2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花序狭长,密生反曲柔毛;萼片5,宽约2cm,蓝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cm,侧萼片长1.5~2cm;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2.5mm;雄蕊多数;心皮3~5,离生。瞢菱果长约2cm。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至广西北部。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多载培。
【产地】
主要栽培于四川,销全国并出口。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栽培】
喜温和湿润的环境,怕高温水涝;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地势略高的砂壤土上种植,忌连作。用块根繁殖,于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将收获留种的小附子作种,按行株距30cm×17cm穴栽,每穴1个,深约7cm,每亩用种量80~130kg;也可砂藏于次年3~4月栽种。栽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出苗后松土、除草,苗高13~17cm时进行修根,留下主根及两边各1个侧生块根(附子),修后培土追肥;5月上旬第二次修根,削除茎基部密生的小根,并于行间开沟施腐熟堆肥或厩肥。修根后新块根膨大迅速,需再追施一次厩肥或人畜粪水。
为避免徒长,在株高50cm时将顶芽摘除,并随时除去腋芽。日间应经常保持适当的湿润。病害较多,主要有白绢病,可用50%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淋灌;叶斑病与霜霉病,均用65%代森锌粉剂400倍液喷射;根腐病,可用50%退菌特粉剂和石灰、尿素混合后淋灌。虫害有蛀心虫、银纹夜蛾,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蚜虫及叶蝉,需用40%乐果乳油100倍液防治。
【采收加工】
栽至第二年6~7月收获,以小暑至大暑间采收为好。挖出后把附子与母根分开,洗净泥土、母根、须根,子根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三种:
1.盐附子。将个大的子根放入盐卤(食用胆巴)水溶液中浸泡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凉晒,至表面出现大量盐霜,质地变硬为止。
2.黑顺片。选中等大小的子根,浸盐卤液中数日后,与浸液共煮至透心,捞出,用水漂洗,纵切成约5mm的厚片,用水浸漂,并加用红糖与菜油炒成的调色液,使附片染成茶褐色,取出蒸透,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
3.白附片。加工方法与黑顺片略同,但不加调色液,煮至透心后,剥去黑褐色外皮,纵切成约3 mm的薄片,用清水浸漂,蒸透,晒至半天,用硫磺薰后再晒干。黑顺片与白附片直接入药。盐附子需制后才能入药。
【炮制】
栽至第二年6~7月收获,以小暑至大暑间采收为好。挖出后把附子与母根分开,洗净泥土、母根、须根,子根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三种:
1.盐附子。将个大的子根放入盐卤(食用胆巴)水溶液中浸泡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凉晒,至表面出现大量盐霜,质地变硬为止。
2.黑顺片。选中等大小的子根,浸盐卤液中数日后,与浸液共煮至透心,捞出,用水漂洗,纵切成约5mm的厚片,用水浸漂,并加用红糖与菜油炒成的调色液,使附片染成茶褐色,取出蒸透,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
3.白附片。加工方法与黑顺片略同,但不加调色液,煮至透心后,剥去黑褐色外皮,纵切成约3 mm的薄片,用清水浸漂,蒸透,晒至半天,用硫磺薰后再晒干。黑顺片与白附片直接入药。盐附子需制后才能入药。
【贮藏】
盐附子易吸潮变软,宜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肪压碎。生附子系毒品,应按《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贮藏。
【性状】
1.附子。圆锥形,长1.5~5cm,直径1.5~3.3cm。表面灰棕色,有微细纵皱纹,上端具凹陷的芽痕,周围有多个:扶唯起的支根,习称钉角,侧边留有自母根摘离的痕迹。质坚实,灰白色,粉性,横切面可见5~7角形或不规则形的形成层芥纹。气微弱,味带辛辣而麻舌。
2.盐附子。形较大,直径至5.5cm;表面灰黑色,附有盐霜,潮润性。
3.黑顺片。系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 cm,具棕黑色皮,剖面暗黄色,半透明状,有光泽,形成层圆锥形,木部导管束呈纵向条状。质坚硬,断面角质样,味淡。
4.白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似,但无棕黑色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状,余同黑顺片。
饮片性状: 黑顺片为不规则纵切厚片,上宽下狭,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白附片无外皮,片面黄白色,半透明。炮附片色泽加深,略鼓起,气微香。淡附片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显微特征】
乌头(子根)横切面:后生皮层最外为1列黄色木栓化细胞,形状不规则,其内为8~9列不规则扁缩的细胞,壁黄色,木栓化;内皮层细胞较小。韧皮部占大部分,随处散有小形筛管群,于形成层角隅外侧较易察见。形成层环略呈五至七角形。木质部通常位于形成层角隅内侧,导管略呈“V”形或放射状排列;木薄壁组织发达。中央有髓。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0μm,脐点点状、十字状、星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7或更多分粒组成。②后生皮层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入细胞腔,胞腔内含棕色物。③石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直径53~155μm,长105~255μm,壁厚7~18μm,纹孔聚集成群或偏于边缘,孔沟明显。
此外,经加工后的黑顺片、白附片,主为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组织碎片,细胞多角形或长条形。
【理化鉴别】
1.附子乙醇浸出液,加香草醛和0.5 N硫酸溶液少量,沸水浴上加热20分钟,显红紫色。
2.取黑顺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5ml,振摇2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满斗中,加0.25mol/L硫酸溶液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在231nm与27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药理作用】
1.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去甲乌药碱能显著增加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时程(APD)、50%平台长度的振幅(PLA)及平台长度(PL);改善高钾诱发的传导阻滞,表明去甲乌药碱是慢通道激动剂。去甲乌药碱并能加强低浓度与异丙肾上腺素对火鸡红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此成分对热稳定,作用强,且不引起心脏障碍。熟附片煎剂对蛙、豚鼠、兔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在体心脏呈轻度的强心作用;其强心作用与钙离子含量有密切关系。
2.熟附片煎剂可使麻醉狗、猫血压迅速而短暂的下降;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
3.川乌与附子均具有抗炎、镇痛与局麻作用,其活性成分为乌头碱类生物碱。
4.川乌与附子具有很强的毒性。急性中毒时,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稍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通常称为乌头碱症状。
【临床研究】
1.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附子I号(消旋去甲基乌药碱)观察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39例,窦房阻滞6例,交界区心律3例,房室传导阻滞20例,其中属病窦综合征者44例,全部病例均以附子I号1支(含2.5mg)溶于 2ml注射用水中,加入5%~10%葡萄糖100~150ml中静脉滴注。滴速自每分钟15~25μg开始,逐渐加大,至出现明显作用或副反应为止,最大滴速一般在每分钟30~60μg。结果本品对部分病例传导系统有改善,全部病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窦性心动过缓治疗后平均增加心率24.6次/min,Ⅱ度窦房阻滞平均增加心率18.5次/min,且用药后阻滞消失[1]。又用上药5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2周为1疗程。治疗14例,结果13例中(1例因反应停药未计入内,下同)显效3例(23%),改善7例(54%),无效3例(23%),总有效率77%。13例中原有胸闷、心悸、头昏、停搏等症状者6例,用药后症状均改善,10例有护病例的心室率增加次数为12~52次/min,平均为24次/min;观察7例药效出现时间,最短在治疗后即刻出现,最长在治疗后45分钟出现,其中在10分钟内出现者4例。观察4例药效作用持续时间为30分钟至8小时不等。用药后对血压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根据临床及实验观察结果,附子I号能使病窦综合征者心率提高,窦房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病变改善或消失。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现室性早搏并发症的出现。因此,附子I号目前可作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之一,而且具安全性。
2.治疗病窦综合征 ①用附子注射液8~12g(每支2ml含生药附子4g)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混合静滴,每日1次,2周为l疗程,共治疗病窦综合征 16例,中医辨证均为虚证。结果胸闷14例中,明显改善13例(92%);胸痛6例中,明显改善5例(83%);心悸13例中,明显改善11例(84%);气急6例均明显改善(100%);头晕15例中,明显改善12例(80%);晕厥 5例均未再发(100%)。除上述自觉症状外,客观指标亦有明显改善[3]。②以附子、党参、丹参三种注射治疗30例,方法为附子注射液4~8g,党参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各16~32g,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并与单用附子注射液治疗16例进行对照,结果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比较,联合应用可相辅相成,增强疗效。
3.治疗感染性休克。用参附青(人参、附子、青皮)注射液治疗26例患者,其中11例使用参附青针剂,先将该药lOml加入25%葡萄糖20ml中静脉推注,待血压上升后,再用该药100~150ml加入5%葡萄糖 500ml中静脉滴注。15例使用参附针剂和青皮针剂,先将青皮针剂2ml加入25%葡萄糖20ml中静脉推注,待血压上升后,用参附针剂lOOml加入5%葡萄糖 500ml中静滴,或同时加入青皮针剂20ml静滴。上述药物在休克纠正后,即予停药,不需逐渐减量。结果显效11例,占42.3%;有效8例,占30.8%;无效7例,占26.9%;总有效率73.1%,休克纠正最快4小时,平均27小时。治疗过程除用中药外,并使用抗生素及碳酸氢钠、氯化钾等。
4.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以参附注射液(每支 2ml,每1ml含人参0.1g,附子0.16g,丹参0,16g)每次6~14ml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另服温阳通脉汤(由附子、麻黄、桂枝、细辛、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炙甘草组成),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观察治疗32例(3例因故转院,共统计29例)。其中临床治愈18例,占 62.07%,显效7例,占24.14%,有效3例,占10.34%,无效1例,占3.45%。
5.治疗胃下垂。熟附子12g,(先煎),炒白术10g,焦艾叶9g,小茴香5g。水煎,饭后服用,每日1剂,连服50剂左右。治疗32例,结果经钡餐造影观察,胃张力及蠕动除8例无改变外,余均有好转。胃小弯恢复正常者15例,胃大弯上升7cm者7例,5cm者8例,3cm者6例,轻度上升者3例。半数以上病人腹胀消失,食欲增加。
6.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制附子10g,大黄10g。加开水400-600ml浸泡,过滤去渣,待降温至37-38℃时,保留灌肠10~15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辅以饮食调节及对症处理。治疗12例,结果显效5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91.7%。附子18g,大黄18g,牡蛎36g.水煎灌肠。配合一般疗法,治疗34例,结果30例缓解出院。(5-6引自《现代中药临床研究》170)
【应用与配伍】
1.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激进第一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进汤。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萎官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荣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妻同用,如附子理中汤。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菌陈、白术、干妻同用。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3.用于寒痹证。本品丰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性枝、白术、甘草同用。
【使用注意】
1.《本草经集注》:“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
2.《珍珠囊》:“与防风相反。”
3.《汤液本草》:“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
4.王好古:“服附子以补火,必妨涸水。”(引自《纲穴多用目》)
5.《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6.《本草纲目》:“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
7.《本草经疏》:“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之于阴虚内热,血液衰少,伤寒,温病,热病阳厥等证,靡不立毙。”
【食疗】
1.附子粥。原料:附子6克(炮裂去皮脐),干姜6克(炮裂锉),梗米60克。做法:将前二味捣细为末,同梗米煮粥。每日空腹食之,以瘥为度。功能:温补脾参,散寒化湿。
2.附子泽泻饮。原料:附子3克,泽泻15克。做法:附子、泽泻煎煮滤汁代茶饮。功能:补肾回阳。(1-2条引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附方】
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2.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3.治漏风汗出不止 附子一两半(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半两,白术二两。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圣济总录》附子汤)
4.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一钱,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
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6.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 (《本事方》椒附散)
7.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
8.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去皮、脐)、蓬莪术(煨)各一两,胡椒、枳实(麸炒)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
9.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却以余附子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
10.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
11.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局方》姜附散)
12.治小儿飧泄。附子五钱,诃子肉一两,灶心土一两。上为末,陈米糊丸,如粟大;清米汤下。(《痘疹传心录》附诃丸)
13.治小儿吐泻不定,滑泄注水,小便少。附子 (炮)半两,白石脂(煅)、白龙骨(煅)各一分。上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饮下,食前。(《普济方》白龙丸)
14.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熟),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纲目》)
15.治呕逆反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
16.治霍乱吐泻转筋。附子一枚(生),胡椒一百粒。上为末。每服半钱,浆水一小盏,煎至四分,温服。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斗门散)
17.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服,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18.治肠风下血久不止,大肠虚冷。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白矾一两(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19.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一枚(生,削去皮,破四块),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汤或萝卜汤下。(《朱氏集验方》)
20.治肿痰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方》沉附汤)
21.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22.治中风偏痹,经络不通,手足缓弱,臂膝酸疼。附子二枚(炮,去皮、脐),木香二钱。上药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一盏,温服,食前。(《杨氏家藏方》附香散)
23.治风脚软,筋骨缓弱,行履不得。附子(去皮、脐)、槟榔(锉)、芎劳、羌活(去芦头)各一两。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空心日午,煎绿豆汤调下。(《普济方》附子羌活汤)
24.治湿伤肾经,腰重冷痛,小便自利。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一两,杜仲(去皮,炒去丝)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煎七分。空心温服。(《卫生易简方》)
25.治中风语涩,四肢拘挛,不得屈伸,自体沉重,步行艰难,骨节烦痛。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去粗皮)、白术各二两,甘草(炙)一两。上 口父 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枣二枚(擘破),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如有汗出为效。(《普济方》附子汤)
26.治溃疡气血虚寒,不能收敛。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津和为饼。置疮口处,将艾装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如饼干,再用唾津和做,以疮口活润为度。(《外科发挥》附子饼)
27.治伤寒毒攻咽喉肿痛。附子(炮)、藜芦等分。上二味末之,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枚。饮下。(《外台》附子丸)
28.治虚寒阴火之喉痹。生川附切片,涂白蜜,火炙透黑收贮。临用取如细牺一粒,口含咽津。(《外科证治全生集》)
29.治鼻面酒皶疱及恶疮。附子二两(生,去皮、脐),川椒二合(去目),野葛半两。上件药,细锉,醋浸一宿,滤出,以猪肝半斤同煎,以附子黄为度,去滓。时涂之。(《圣惠方》)
30.治阴虚牙痛。生附子研末,口津调敷两足心,极效。(《华佗神医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