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Hēi Lín Dà ěr Jué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
【原形态】黑鳞耳蕨,又名:大叶山鸡尾巴草。
多年生草木,高35~70厘米。根状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黑色光亮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0~30厘米,除被棕色大鳞片外,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生狭披针形和倒向下的钻形鳞片;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厚纸质,长25~50厘米,宽8~15厘米,2回羽状分裂;中部羽片长4~7厘米,镰刀状披针形;小羽片镰状三角形或斜菱形,基部上侧阔而呈三角状凸起,下侧楔形,边缘不分裂,有芒刺头的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小,生于分叉的上侧小脉顶端;囊群盖圆盾形,早落。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分布云南、甘肃、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
【功能主治】治下肢疖肿:新鲜黑鳞大耳蕨嫩叶,除净鳞毛,捣烂加白糖适量,调和涂敷患处,一天换一次;忌食酸辣。
按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固涩药、外用药。 更多功能主治 》》》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