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60 > 中药大全 > 正文

针刺悬钩子的功效作用 针刺悬钩子有清药性发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来源:中药360

针刺悬钩子中药材

针刺悬钩子(学名:Rubus pungens Camb.)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落叶灌木,茎直立、具腺毛,叶互生,边缘锯齿,有叶柄;托叶与叶柄合生,不分裂,宿存,离生,较宽大,花两性,聚伞状花序、花萼;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时宿存;花瓣稀缺,白色或红色;雄蕊多数,心皮多数,有时仅数枚,果实为由小核果集生于花托上而成聚合果,种子下垂,种皮膜质,花期4月、5月,果期6月至7月。

产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生山坡林下、林缘或河边,海拔2200-3300米。克什米尔地区、印度西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和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根供药用,有清药性发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针刺悬钩子形态特征

匍匐灌木,高达3米;枝圆柱形,幼时被柔毛,老时脱落,常具较稠密的直立针刺。

小叶常5-7枚,稀3或9枚,卵形、三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至短渐尖,顶生小叶常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有柔毛或仅在脉上有柔毛,边缘具尖锐重锯齿或缺刻状重锯齿,顶生小叶常羽状分裂;叶柄长(2)3-6厘米,顶生小叶柄长0.5-1厘米,侧生小叶近无柄,与叶轴均有柔毛或近是没有毛的,并有稀疏小刺和腺毛;托叶小,线形,有柔毛。

花单生或2-4朵成伞房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2-3厘米,有柔毛和小针刺,或有疏腺毛;花直径1-2厘米;花萼外面具柔毛和腺毛,密被直立针刺;萼筒半球形;萼片披针形或三角披针形,长达1.5厘米,顶端长渐尖,在花果时均直立,稀反折;花瓣长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白色,基部具爪,比萼片短;雄蕊多数,直立,长短不等,花丝近基部稍宽扁;雌蕊多数,花柱是没有毛的或基部具疏柔毛,子房有柔毛或近是没有毛的。果实近球形,红色,直径1-1.5厘米,具柔毛或近是没有毛的;核卵球形,长2-3毫米,有明显皱纹。花期4月、5月,果期7-8月。

针刺悬钩子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2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林缘或河边。

针刺悬钩子分布范围

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克什米尔地区、印度西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和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针刺悬钩子栽培技术

整地

整地是指翻耕松土、清除杂草、平整土地和施肥。施肥以底肥为主,施用量可视土壤肥沃程度而定。正常情况下,每公顷施有机肥10“8-9;吨200吨,翻人土中。定植前30天45天内施加磷肥,用量每公顷180公斤240公斤,钾肥每公顷120公斤,耙人土内。对酸性土施石灰,可得到很好改善。栽培时问春季和秋季都可。春季裁最好选在4月初。秋季最好在枝条生长停止时进行,也就是霜降到来之前。悬钩子栽植的行距为5米3米,株距为05米0.75米,如果种苗充足也可降为0.25米0.35米生长结果表明,株距05米0.75米,需要3年4年悬钩子完全占满行间f若株距0.25米0.35米,则第二年就能占浦行问,并且在第三年可结果收获。

培育

抚育主要是松土和锄草。春季要进行一次行间松土和行内的锄草管理夏季根据土壤的板结程度和杂草生长情况进行整地,通常情况下,要在收果前捕2次3次行内和行间松土。果实采收后要进行1次松土和2次中耕管理,因为在浆果采收过程中行间土壤严重踏实,杂草丛生,所以要进行松土和中耕。夏初季节要清除衰弱和损伤的部分根蘖,去掉多余枝条以防过密。还要剪除已结过果的两年生枝条,这项工作必须在收果后立即剪除,同时把多余的、折断的和有病的一年生枝条全部剪除。2扶缚。扶缚也是悬钩子田问管理的重要内容。扶缚就是利用支架将悬钩子茎干直立,避免结果后严重压弯,通过扶缚可有效地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

采收

采摘悬钩子要适时进行,切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后。一般在成熟后的一二天采收。浆果采摘要带果托和部分果柄。采收的浆果最好保存在接近0:C的冰箱里,相对湿度在90左右,在这样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保藏1周左右。利用冷库等冷藏设施可选到长期保存浆果的目的。

针刺悬钩子主要价值

根(倒扎龙):辛、微味道较苦,凉。清药性发热解毒,活血止痛。本药材常用腰痛,带下病,瘰疬,黄水疮。

针刺悬钩子分类研究

Hook. f.发表 R. horridulus Hook. f. Fl. Brit. Ind. 2:341. 1878.据原始记载产于不丹。Hara 在 Journ. Jap. Bot. 47: 140. 1972将此种归并作为R. pungens Camb.的变种,其分布自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北部、中国中部及北部并东到日本和朝鲜。据形态特征,此种和针刺悬钩子很相近,惟花紫红色,作为针刺悬钩子的变种是合理的。尚未见到标本,故暂志于此。

针刺悬钩子分布区广,自克什米尔地区经中国到日本。变异性强,无论是茎和花萼上针刺的数量,花瓣比萼片之长短,腺毛之有无以及小叶的数目和大小等诸征状,均不稳定。Hara 在 Journ. Jap. Bot. 47: 141. 1972中, 也已作了说明,并指出这类群植物在中国变异更大。根据对中国这群植物形态和地理的研究,初步观察到变异的规律性。从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地区的标本观察,茎和花萼上具较密针刺,花枝、叶柄和花萼上均有明显腺毛,但至四川、甘肃及陕西某些地区发生分化,兼有多刺和少刺、腺毛较多和较少的类型,由此往东向东北部延伸,茎和花萼上针刺逐渐减少,腺毛也逐渐稀少。花瓣长短也不很稳定,如南川金佛山的同类植物,其花萼上针刺稍多,但花瓣与萼片几等长(如熊济华90-854号)或花瓣长于萼片(如熊济华9050-7号)。虽有上述种种变异,但其界限不易划分,仅可作为划分变种的依据。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白花岩青兰的功效 白花岩青兰用于感冒发热

白花油麻藤的功效 白花油麻藤用于贫血

白菊花根的功效 白菊花根治疔肿

白马鬃铃花的功效 白马鬃铃花主久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