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参
【名称】:
北沙参
【英文名】:
RADIX GLEHNIAE
【拼音】:
Běi Shā Shēn
【别名】:
辽沙参;莱阳参;真北沙参;海沙参;根条参;野香菜根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甘苦淡,凉。
①《本草从新》:甘苦味淡,微寒。
②《本经逢原》:甘淡,性寒,无毒。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入药部分】:
为伞形科植物北沙参的干燥根。
【产地和分布】:
生于海岸沙地、沙滩,或栽培于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主产山东、河北、辽宁;有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20cm。全株被白色柔毛。主根细长,圆柱菜,长达30cm,粗0.5-1.5cm,很少分枝。茎露于地上部分较短,地下部分伸长。基生叶质厚,有长柄;叶柄长5-15cm,基部宽鞘状,边缘膜质;叶片轮廓呈圆卵形至三角状卵形,三出式分裂或三出式二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卵圆形,长1-6cm,贡1-4cm,顶端圆至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边缘有缺刻状锯齿,齿缘白以软骨质;叶柄和叶脉有细微硬毛;茎生叶形状与基生叶相似,叶柄基部渐膨大成鞘状。复伞形花序顶生,密被灰褐色长柔毛,径3-6cm,花序梗长2-6cm;伞辐8-16,不等长,长1-3cm;无总苞片;小总苞片数片,线状披针形,边缘及背部必被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15-20;萼齿5,窄三角状披针形,疏生粗毛;花瓣白色;花柱基短圆锥状。又悬果圆球形椭圆形,长6-13mm,宽6-10mm,必被棕色长柔毛及绒毛,果棱有木栓质翅,分生果横剖面扁椭圆形,有5个棱角,合生面平坦,油管较多,连成一圈,胚乳腹面略凹陷。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膏剂。
【禁忌】:
风寒作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北沙参的功效与作用】: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主肺燥干咳;虚劳嗽血;胃级不足;津伤口干。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①《东北药植志》: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膨胀不全,肺脓疡等。
②《本草从新》: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③《中药志》:养肺阴,清肺热,祛痰止咳。治虚劳发热,阴伤燥咳,口渴咽干。
④《饮片新参》:养肺胃阴,治劳咳痰血。
【附方】:
①治阴虚火炎,咳嗽无痰,骨蒸劳热,肌皮枯燥,口苦烦渴等证:真北沙参、麦门冬、知母、川贝母、怀熟地、鳖甲,地骨皮各四两。或作丸,或作膏,每早服三钱,白汤下。(《卫生易简方》)
②治一切阴虚火炎,似虚似实,逆气不降,消气不升,烦渴咳嗽,胀满不食:真北沙参五钱。水煎服。(《林仲先医案》)
北沙参
北沙参和南沙参的区别
一、南沙参和北沙参的区别
1、科属、质地不同
南沙参是桔梗科,质地空疏。
北沙参是伞形科,质地坚实。
2、性状不同
南沙参呈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部较粗,向下渐细,稍弯或扭转,偶有分枝,长7—27厘米,直径0.8—3厘米。芦头长短粗细不等,一般1—3个。表面黄色或浅棕色,根上部有深陷横纹,如蚯蚓体表横纹,下部有浅纵沟槽及纵皱纹,并有深色突起及须根疤痕。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状如海棉。无臭,味微甘。
北沙参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5cm,直径0.4-1.2cm;顶端常留有棕黄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表面淡黄白色,粗糙,偶有残存外皮,全体有细纵皱纹或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带皮生晒者,外皮淡棕色,断面白色粉性;气特异,味微甘。
3、主要作用不同
北沙参含生物碱、挥发油等,具有降低体温、镇痛、强心等作用。
北沙参含黄酮、皂甙等,具有祛痰、抗真石、强心等作用。
4、形状不同
南沙参又称大沙参、空沙参,其形粗大。
北沙参,又称北条参、细条参,其形细长。
5、专长不同
南沙参专长于入“肺”,偏于清肺祛痰止咳。
北沙参专长于入“胃”,偏于养阴生津止渴。
6、适用人群不同
南沙参补肺脾之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脉弱者。
北沙参善养肺胃之阴,适用于热病后期或久病阴虚内热,干咳,痰少,低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弱者。
二、南沙参和北沙参适用药方
1、小儿口疮
南沙参6克,玉竹6克,天花粉6克,扁豆6克,大青叶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2~5剂,溃疡面愈合,疗效显着。
2、慢性迁延性肝炎
北沙参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川楝子9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肝肾阴虚,两胁作痛,口于舌燥者有较好疗效。
3、肺胃阴虚
北沙参20克,鸡蛋1~2个,冰糖适量。加清水共煮,10多分钟后蛋熟去壳再煮,20~30分钟后,取汤温服。亦治肺结核属肺阴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