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概述】
生地黄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1.清热: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渴,能清营凉血,以泄邪热,如清营汤。
2.养阴:用于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或慢性病的阴虚潮热等,如(青蒿鳖甲汤)、(《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
3.凉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及血热发斑等。
4.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口渴等症,如(益胃汤)、(《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
5.消渴:对于阴虚不能胜热,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饮,饮不解渴,小便频多,易饿等),常配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天花粉等。
【药效鉴别】
生地黄为血分药,能清营凉血以泄邪热,鲜者寒性较强而多液,清热凉血之力优于干地黄,且生津;干地黄亦具以上功效,更长于滋养肝肾之阴。
1.论干地黄泻心火、凉血热之功。王好古:“生地黄,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氏泻丙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汤液本草》)
2.论干地黄有补虚宣邪并行之功效。赵其光:“干地黄乃补宣并行,为因虚得实之良药。古方黄芩汤治心劳实热,小甘露饮治脾劳寒热,地黄汤治肾劳实热,麦冬汤治脉实极为病咸用之。夫既曰虚劳而又曰实者高也?《经》曰: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因精虚以致赤实而益致精虚,故宜此宣邪以补虚,而后乃用纯补,方有次序。(《本草求原》)
3.论干地黄除寒热积聚痹着之机制。张山雷:“(地黄)作汤以除寒热积聚,除痹,则言其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非谓地黄滋补之药,竟能消积通痹也。盖气血不充,津液不布,则仍似此坚顽固结之病,必无可愈之理,所以积聚癥瘕痞积等证,均宜且补且行,斟酌进退,缓以图之,自可徐收效果。若仅读张子和书,止知攻破为长,不顾正气,日事峻削,甚至愈攻愈坚,纠结不解,以速其危者,其亦有昧于此而少知自反乎。”(《本草正义》)
4.论干地黄治经脉筋络之病,功在荣养而不在通利。邹澍:“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血络,干者枯者,能使之润泽矣。进乎此,则因干枯而断者,得润泽而仍能续。故地黄之用不在通而在能养,盖经脉筋络干则收引,润则弛长,是养之所以续之。《本经》疗跌折绝筋,仲景治脉结代,胥是意也。”(《本经疏证》)
5.论干地黄晒干与火干的药性差异及干、鲜与熟地黄的功用差异①陈藏器:“《本草》云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则平宣,当依此用之。”(《本草拾遗》)②张洁古:“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引自《纲目》)③李时珍:“《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纲目》)
【临证应用】
治疗关节炎。用地黄煎剂治疗风湿性或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减轻,肿胀消退,肢体活动障碍好转,血沉也有一定恢复。
【药理作用】
1. 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 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3. 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甘露醇 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另含地黄碱、维生素A类物质、多种糖类及多种氨基酸。
【用量用法】 10——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凡脾虚有湿、腹满便溏者忌。
【注】地黄属四大怀药之一(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因其主产于河南新乡(过去称“怀庆府”)等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