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艾中药材
中药材鸭脚艾是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区。具有活血散瘀,理气化湿之功效。常本药材常用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性较大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鸭脚艾别名
鸡鸭脚艾、甜菜子、野勒菜、四季菜、鸡甜菜、鸭脚菜、甜艾、珍珠菊、土鳅菜 、刘寄奴、大力王、白花蒿、野芹菜、白花艾、白米蒿、土三肺痨草、红姨妈菜
鸭脚艾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
鸭脚艾性味
味辛、微味道较苦,性微温。
鸭脚艾归经
归心、脾、肺经。
鸭脚艾功效
活血散瘀,理气化湿。
鸭脚艾主治
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性较大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鸭脚艾相关配伍
1、治经闭或经前腹痛:鲜鸭脚艾60g。酒水煎,调红糖服。《福建中草药》
2、治疝气:四季菜鲜根30-60g。煎水后服用。《浙江药用植物志》
鸭脚艾用法用量
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用量在,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如果只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绞汁涂;把药磨成粉末,再用水冲后服用撒或调敷于患处。
鸭脚艾使用注意
孕妇切勿服用或请尊医属。
鸭脚艾采集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晾晒成干品或当季节采收后可以新鲜使用的一味药材。根,秋季采挖,清洗干净,当季节采收后可以新鲜使用的一味药材或晾晒成干品。
鸭脚艾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主根明显,侧根细长;根状茎短,直径4-10毫米。茎直立,有纵棱,上部多分枝。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有柄或假托叶;叶片广卵形或长卵形,长5.5-12.5厘米,宽4.5-8.5厘米,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35枚,变化大,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基部与侧边中部裂片最大,长2-8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长尖或钝尖,边缘有细裂齿或全缘;叶柄长2-5厘米;上部叶与苞叶略小,羽状深裂或全裂。头状花序卵圆形,无柄,基部无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数枚或10余枚,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总苞钟状卵形;总苞片34层,半膜质或膜质;花杂性,外层雌花36朵,长约2毫米;中央两性花,4-10朵,长2.5毫米,均有管状;雄蕊5;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果期8-11月。
鸭脚艾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林缘、路旁、山坡草地及灌丛下。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区。
鸭脚艾性状鉴别
茎有棱,灰棕色,直径5-10毫米,表面有纵条纹,断面中央有疏松的髓,叶羽状深裂,裂片35,上面是没有毛的,下面沿脉有微毛。茎梢头状花序集成圆锥状花序,花细小,白色或浅黄色气微弱,味淡。茎表皮下为24层厚角细胞,茎的横切面20余个微管束环状排列;上表皮细胞为一列,表面观垂周壁较平直;非腺毛由36个细胞组成;气孔为不等式,长2642um,直径1637um;粉末灰黄色,“T”字形毛众多,多折断,具腺毛,花粉粒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320um,壁较厚,表面布满小尖刺;导管多为网纹导管,少数为环纹及螺纹,直径18-122um;非腺毛35个细胞组成,有时柄部细胞双列;柱鞘纤维,直径10.8-28.8um,壁厚2.44.3um,纹孔较小,多成束存在。木纤维两端钝圆,纹孔较多,呈斜缝状。
鸭脚艾药理作用
1、护肝作用。
2、平喘作用。
3、毒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鸭脚艾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记载:“消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疳疮血出,汤火伤;治心气痛,水胀;又治大小便血。”
2、《纲目拾遗》记载:“治脚气,疝气。”
3、《广西民间常用草药》记载:“治皮肤溃疡,汤火伤,头风痛。”
4、《广西本草选编》记载:“治慢性肝炎,急性肠胃炎,月经不调,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