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Dà Bái Dǐnɡ Cǎo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白顶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茎具纵条纹。叶互生,叶片长倒卵形,有不规则的羽状浑裂,裂片边缘具小尖齿。头状花序顶生,排成疏散的伞房状;总苞钟状,苞片线状披针形,基部有数枚线状小苞片;花多为管状,黄色,先端5裂。瘦果短,圆筒形,具纵棱,冠毛多数。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村边路旁。分布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贵州草药》:“甘,平。”
按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按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小儿白口疮,疔疮。”
按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固涩药、外用药。 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捣汁搽。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