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竹中药材
观音竹,中药名。为兰科植物舌唇兰Platanthera japonica(Thunb.)Lindl.的带根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补气润肺,化痰止咳,解毒之功效。本药材常用病后虚弱,肺药性发热咳嗽,痰喘气壅,白带,虚火牙痛,毒蛇咬伤。
观音竹入药部位
带根全草。
观音竹性味
甘,平。
观音竹归经
归肺、胃、肝经。
观音竹功效
补气润肺,化痰止咳,解毒。
观音竹主治
本药材常用病后虚弱,肺药性发热咳嗽,痰喘气壅,白带,虚火牙痛,毒蛇咬伤。
观音竹相关配伍
1、治肺药性发热咳嗽:(舌唇兰)全草9-15g。水煎或炖肉服。
2、治虚火牙痛:(舌唇兰)根15-30g。加白糖蒸服。(12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观音竹用法用量
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用量在,9-15g。如果只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品,鲜品捣烂药材敷于患处。
观音竹采集加工
夏季采收,当季节采收后可以新鲜使用的一味药材或晾晒成干品。
观音竹形态特性
舌唇兰又名:阔叶长距兰,陆生植物,高50-60厘米,具粗厚的纤维根。茎直立,是没有毛的,具36枚叶。下部叶椭圆形或长圆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抱茎,是没有毛的,最大的叶长达16厘米,宽达5厘米,上部的叶渐成苞片状,浙尖。总状花序长10-15厘米,具10-20余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绿色,常稍长于子房;花大,初为白色,后变为淡黄色;中萼片卵形,兜状,急尖,长7毫米,侧萼片反折,斜卵形,急尖,和中萼片等长;花瓣条形,先端钝,稍短于中萼片,唇瓣条形,不分裂,肉质,长可达2厘米;距丝状,比子房长,达6厘米,弧曲;子房细圆柱状,是没有毛的。花期5-6月。
观音竹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00-3500米的密林下草丛中、草坡上或沟谷阴湿处。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观音竹相关论述
《浙江药用植物志》记载:“解毒。主治虚火牙痛,白带;外治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