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来源:中药360
导读: 【茵陈蒿】专题茵陈蒿为您介绍茵陈蒿是什么|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茵陈蒿的食用方法|茵陈蒿的附方|茵陈蒿的临床应用|茵陈蒿的食用禁忌|茵陈蒿图片等,茵陈蒿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能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

快速导航

茵陈蒿是什么

【别名】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因尘、马先、茵蔯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

【性味】味苦辛、性凉

【归经】肝经、膀胱经、脾经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内服:煎汤,3--5钱。

【药材基源】茵陈蒿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营养枝上的叶,叶柄长约1.5厘米,叶片2~3回羽状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绢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绿色,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总苞球形,苞片3~4层,光滑,外层小,卵圆形,内层椭圆形,背部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雌花长约1毫米,雌蕊1枚,柱头2裂,叉状;两性花略长,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缩呈倒卵状,雄蕊5枚,聚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部】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砾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①《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②《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③《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癥瘕,并内损乏绝。”

⑤《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⑥《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⑦《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⑧《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药理作用:

1、利胆

临床应用与动物实验表明,茵陈蒿有明显的利胆退黄作用。茵陈可使胆石症病人胆汁流量明显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可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无论对正常实验动物,还是对CCl4所致肝损伤大鼠,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茵陈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有茵陈香豆酸A、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B及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茵陈黄酮、茵陈二炔、茵陈二炔酮、茵陈炔内酯、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等。

2、保肝

茵陈蒿煎剂对CCl4所致动物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减轻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和坏死程度。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黄酮等成分均有保肝作用。保肝作用机理可能为:诱导肝药酶、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3、抗病原微生物

茵陈蒿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牛型及人型结核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病原性丝状体,以及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等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陈抗菌活性成分主要是茵陈炔酮、对羟基苯乙酮和其他挥发油成分。

4、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

茵陈蒿能使高血脂动物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降低,主动脉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减轻。

5、解热、镇痛、抗炎

茵陈蒿对伤寒混合菌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均有明显解热作用,茵陈中6,7-二甲基七叶苷元对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致小鼠疼痛模型有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并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关节肿胀程度有抑制作用。

茵陈蒿的附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⑤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⑦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⑧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⑨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⑩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⑾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⑿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茵陈蒿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传染性肝炎

㈠煎剂:茵陈蒿每次1~1.5两,水煎服,每日3次,小儿酌减。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32例,服药后能迅速退热。对黄疸消失和肝肿缩小亦有明显的效果。疗程平均7天。服药期间未发现副作用。治愈后亦无复发现象。㈡糖浆:茵陈2两,甘草1两,红枣25枚,加水煎至160毫升,再加糖浆40毫升混合。

1~3岁12毫升,3~5岁15毫升,5~10岁30毫升,均日服3次。治疗14例(其中黄疸型13例),观察结果: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天,食欲转佳平均4.2天,黄疸消失平均7.6天,肝功能转为正常平均10.5天,肝脏缩小平均10天。㈢5%茵陈注射液:用作经络注射,每穴成人0.5毫升,小儿0.3毫升。取穴:第一组肝热穴(在背部5、6胸椎棘突间旁开5分,双侧),肝炎点(下肢外踝上3寸;双侧),右期门。第二组:肝俞(双),中都(双),右章门。

两组交替,每日1次。10~45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停药3~5天,一般2~3疗程。操作时首先在经穴周围寻找阳性反应物,如触到结节、条索或敏感压痛,或肌肤隆起凹陷,则为注射点。一般注射1~5次后阳性反应物消失时,再按穴位注射。或开始即无反应物时,则按穴位注射。操作时要求:选择阳性反应物或经穴要准;进针快,推药快,撞针快。

注射时进针5~8分(期门或章门宜斜刺,不可过深,以免损伤内脏或造成气胸)。疗效:治疗急性黄疸型46例,临床治愈45例,好转1例;急性无黄疸型12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1例;迁延性肝炎4例,临床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慢性肝炎3例,临床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

②内服茵陈枣汤引起心律紊乱及阿-斯氏综合病征

在应用茵陈枣汤(茵陈2两,枣18枚,水煎早晚分服)治疗传染性肝炎过程中,曾有2例女性成人患者分别在服药后1和4天发生心律紊乱及阿-斯氏综合征的严重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发绀,脉细弱、渐至扪不到,心跳加速,节律紊乱,出冷汗,抽搐,人事不省,心跳呼吸一度停止。均经及时抢救始脱险。

茵陈蒿的食用方法

凉拌茵陈蒿

材料:茵陈蒿250克、精盐、味精、白糖、麻油

做法:将茵陈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

功效: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

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两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茵陈蒿大黄

组成:茵陈蒿半两、栀子仁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柏皮(蜜炙)半两、黄芩(去黑心)1两、升麻1两、大黄(锉,炒)1两、龙胆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早、晚食后温服。

功效:主治伤寒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茵陈蒿干姜

材料:茵陈15克、大枣4个、干姜6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茵陈、大枣、干姜、红糖共同煎煮,吃枣喝汤。

功效:此饮由利湿退黄的茵陈和温中、健脾胃的生姜及益气血、健脾暖胃的红枣相配而成,具有健脾胃、利湿退黄的功效。对慢性肝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有一定疗效。

茵陈蒿粥

材料:茵陈6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适量白糖煮至粥成。

功效: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与健脾胃的粳米同煮粥,具有健脾胃、利胆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对疾病的彻底除根有很大帮助。

茵陈蒿大黄茶

材料:茵陈蒿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做法:

1、将上述材料分别洗净沥干,研成粗末,待用。

2、将粗末分2--3次用沸水泡15分钟,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利湿。

茵陈蒿酱鱼片

材料:鲷鱼片1片、中筋面粉15公克、鲜奶油50CC、橄榄油20CC、茵陈蒿10公克、白酒10CC、鸡高汤20CC、盐适量、白胡椒粉适量

做法:

1、鲷鱼片洗净、沥干,抹上盐、白胡椒粉,再沾裹上中筋面粉备用。

2、热一平底锅,加入橄榄油、作法1的鲷鱼片,煎熟备用。

3、另热一锅,加入茵陈蒿、白酒、鸡高汤煮至汤汁浓缩、酒精挥发,再加入鲜奶油、盐调味。

4、将作法3的酱汁淋在作法2的鲷鱼片上即可。

三物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9克、栀子9克、石膏30克

用法:上药先用水800毫升煎前二味,煮取400毫升。去滓取汁;再将石膏以猛火烧令正赤,投药汁中,沸定取清汁,分两次服。自覆令周身汗出,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进一服,汗出乃愈。

功效:主治黄疸,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

茵陈丸

组成:茵陈3两、栀子3两、芒消3两、杏仁3两、巴豆1两、恒山2两、鳖甲2两、大黄5两、豉5合。

制法:上为末,以饧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丸,饮送下。以吐利为佳。不知,加1丸。初觉体气有异,急服之。

主治:时行病,急黄,瘴疠疫气,痎疟,赤白痢,伤寒,妇人血气刺痛,小儿惊热欲发痫。 时行病,急黄,瘴疠疫气,痎疟。黄病痰癖,时气伤食,小儿惊热欲发痫,赤白痢,春初有宿热。伤寒5-7日以后,胸膈痞闷,喘息呕逆;妇人血气刺痛。

出处:《千金》卷十。

苓甘栀子茵陈汤

处方:茵陈蒿3钱、茯苓3钱、栀子2钱、甘草2钱。

功效:主治热证,便涩,腹中胀满。

用法:水煎,热服。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消;如湿热但在肝家,而兼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利其小便可也。

方论:治小便黄涩,少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

摘录:《医学金针》卷二

茵陈枳壳

组成:茵陈蒿(取叶)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桔梗(锉,炒)3分、大黄(锉,微炒)半两、甘草(炙令黄)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主治瘅疟,上焦热,身重目黄。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加味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6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龙胆草15克,板蓝根30克,银花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生山楂20克,鸡内金10克。

制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2次共取汁3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共治疗20例,服药1--2个月全部治愈。

来源:张云山,等.河北中医,1996;18(4):11

茵陈蒿桃花粥

材料:茵陈蒿30克、桃花10克。

做法:上两味中药水煎2次,每次用水600毫升,煎半小时,两次混合,去渣留汁于锅中;再将粳米100克放人,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精盐,淋麻油。

服用:分2次空腹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色泽鲜明(阳黄)发热,胁痛,恶心欲吐、食欲减退;尤厌食油腻,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指数及转氨酶增高。若偏于热,则发热高,口干烦渴,小便短少,深黄,大便多干;若偏于湿,则发热轻或无,头重身倦,胸闷脘胀,渴不思饮,小便不利,大便溏。

茵陈蒿的食用禁忌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①《本草经疏》:“蓄血发黄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扩展阅读:地朝阳 | 千里光 | 枸杞 | 凤仙根 | 地桃花 | 

点击加载更多

茵陈蒿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茵陈蒿图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