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药材性状
【中药名】梅花 meihua
【别名】绿萼梅、绿梅花、白梅花。
【英文名】Mume Flos。
【药用部位】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花蕾。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0米。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叶互生,叶柄被短柔毛;托叶1对,早落;叶片阔卵形或卵形,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花单生或2朵簇生于2年枝上,先于叶开放,白色或粉红色,花梗极短;苞片鳞片状,褐色;花萼5;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雄蕊多数;雌蕊l。核果球形,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成熟时黄色。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果期3~5月。
【产地分布】多为栽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初春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及时低温干燥。
【药材性状】类球形,直径3~6毫米,有极短的花梗。苞片数层,鳞片状,长3.5毫米。宽至2毫米,暗棕色,有短毛。萼片5,广卵形,直径约4毫米,灰绿色或棕色,有毛。花瓣5或多数,阔卵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5.5毫米,黄白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上,表面密生细毛。体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梅花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归经】性平,味微酸。归肝经、胃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开郁和中、化痰、解毒。属理气药。
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
①《本草原始》: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
②《百草镜》: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
③《纲目拾遗》: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饮片新参》:红梅花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敷贴。
【临床应用】用量2.5~4.5克,煎服。用治肝胃气滞所致胁肋胀痛、脘腹痞痛、暖气纳呆、梅核气等。
【药理研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等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减少豚鼠蛋白质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有苯甲酸醛、苯甲醇、4-松油烯醇、棕榈酸、苯甲酸和异丁香油酚等,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芦丁、槲皮素、绿原酸、苯甲醛、苯甲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梅花的吃法
1、泡茶
取绿萼梅花(最好到正规药房购买)10克,绿茶4克,然后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此茶有疏肝理气助消化之功。
2、煮粥
首先取绿萼梅花5克,粳米80克备用。先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绿萼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吃三五天。此粥可激发食欲且除烦忧,对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
3、炖汤
熟鸡块去骨,切成小块,将鲜汤倒入锅中煮。汤内放进鸡块、蘑菇、豌豆,烧开后,放盐调好口味,再撒入梅花瓣,微微沸腾后,即可食用。此汤有补益作用,让人神清气爽。
梅花的药用价值
1、《神农本草经》首先指出梅的药用价值:“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2、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乌梅之分。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即记载了这种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乌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
3、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白梅则“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4、由此可见梅的药用范围很广。近代医学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黄疸。乌梅肉具敛肺涩肠,杀虫生津功能,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梅花主含挥发油,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乌梅主含柠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氢氰酸。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等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减少豚鼠蛋白质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