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简介
【别名】巴菽(《本经》),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经验方》),老阳子(《纲目》),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虾、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鱼子、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成份】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亚油酸、巴豆油酸、顺芷酸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宜忌】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得火良。与牵牛相反。"
③《药性论》:"能落胎。"
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
巴豆的功能主治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江子,肥鼠子。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树的成熟干燥果实。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宜宾、长宁、兴文、万县、合川等地,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亦有产。
形状鉴别:蒴果呈卵圆形或钝角三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1.5厘米,果壳淡黄绿色或灰黄色,微粗糙,有6~8条纵像线形沟纹。外壳坚脆,常从沟纹处开裂,三瓣或四瓣,每瓣内有种子一枚(种子习称巴米)。种子呈略扁椭圆形,形似蓖麻子,而少花纹,种皮棕黄色,一端有种脐种阜,另一端有合点,两者之间有一条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而坚脆,剖开种皮可见黄白色种仁,胚乳两片肥厚富油性。中央有菲薄子叶两片。气无味辛辣。有大毒。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蛋白质。蛋白质中含巴豆素等。
功效与作用:泻下。有较强促进肠的蠕动。
炮制:多制霜用。
性味:辛辣,热。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峻下寒积,逐水消肿。
主治:胃肠寒积停滞,脘腹胀痛,痰多水肿等症。外用治恶疮疥癣。
注:巴豆有大毒,多去油制霜用,名巴豆霜。其制法有三:1、取巴豆仁碾轧成细泥状,用能吸油的纸多层包裹,放铁板上,底下加热,使油受热扩散渗透干纸上,反复换纸数次至油质大部分消失,所余之渣碾细过罗,即成巴豆霜。
2、北京制法,压缩去油,至含油率15%作用、碾细过罗即成。
3、天津制法,先测定巴豆仁含油量,加入适量淀粉,同轧,使其含油率为25%。
禁忌:本品有毒,凡非寒实急症,不可轻用。孕妇及虚弱患者均禁用。本品畏牵牛子。
用量:0.15~0.45g。
巴豆有什么主要的药用价值
【药 名】:巴豆 解毒方法
【拼 音】:BADOU
【英文名】:Croton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功 效】:峻下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
【主 治】: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③《医学启源》:“性热,味苦。”④《医林纂要》:“辛咸,热,毒。”入胃、肺、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②《本草再新》: “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用药忌宜】: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药物配伍】: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得火良。与牵牛相反。”③《药性论》:“能落胎。”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中毒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入肠后与碱性肠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具有剧烈的峻泻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与腹痛,服后1~3小时就可以腹泻。曾报道2 例幼儿因误食巴豆,即时发生呕吐、腹泻,类似急性胃肠炎症状,经输液及一般对症处理而愈。巴豆中毒民间常以绿豆汤、豆汁或冷米汤等解救。配杏仁,温寒逐水;配大黄、干姜,攻逐寒积;配降矾,逐水杀虫。
【别 名】:巴菽(《本经》)、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经验方》)、老阳子(《纲目》)、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虾、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鱼子、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处方名】:巴豆、巴豆仁、巴豆肉、大巴豆、肥江子、生巴豆、巴豆霜、炒巴豆仁处方中写巴豆、大巴豆、肥江子、巴豆仁、巴豆肉均指炒巴豆仁。为原药用黏稠米汤浸拌,置阳光下曝晒去皮,取净仁炒至焦黑入药者。毒性减小。生巴豆为净巴豆仁生用入药者。有大毒,多外用。巴豆霜为生巴豆仁碾碎,用多层草纸包裹,压去油,然后研细过筛入药者。
【商品名】:川巴豆,为四川产者。一般认为品质最优。巴豆,各地所产巴豆的统称。以子粒饱满、干燥、胚乳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药用部位】:木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药材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此外,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Crotonis原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
【炮制方法】: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雷公炮炙论》: “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
【生药材鉴定】:干燥种于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厘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 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一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显微鉴定: 粉末:深棕色。①种皮厚壁栅状细胞(内种皮外表皮)1列,棕色或深棕色,断面观细长柱形,稍弧状偏弯,末端平整或钝圆,长162~432μm,壁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线形。有的充满深棕色物;表面观多角形。②种皮薄壁栅状细胞(外种皮内表皮)1列,断面观类长方形,长63~90μm,宽9~36 μm,壁稍厚,径向壁细波状弯曲;表面观类圆形,细胞间隙类三角形,大而明显。③种皮表皮细胞(外种皮外表皮)淡黄色,表面观多角形,有不规则纹理,胞腔含有标色物或颗粒状物;断面观类长圆形,外被角质层。此外,内胚乳及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拟晶体及拟球体可见,并含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7~31μm,还有外胚乳颓废组织等。 本品以个大、饱满、种仁色黄白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巴豆油(Croton 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以及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所成的甘油酯,巴豆醇一12,13一二酯(其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经酸性转酯反应可转变成巴豆醇一12,13一二酯,其量亦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油中的巴豆醇二酯(Phorbol diester)有十多种,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致癌作用。巴豆醇酯是巴豆树脂中的主要成分。种子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一羟基一6 一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碱、B一谷甾醇等。种子含巴豆油53%~57%,蛋白质18%。蛋白质中含巴豆毒蛋白(crotin),是一种类似蓖麻子毒蛋白的物质,为巴豆白朊及巴豆球队朊的混合物;另含巴豆甙(crotonoside)、氨基酸及酶等。巴豆油为油酸(约37%)、亚油酸(约19%)、肉豆蔻酸(约7.45%)、花生酸(约1.5%)、棕榈酸(约0.9%)、硬脂酸(约0.3%)、月桂酸(约0.05%)、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及顺芷酸 (巴豆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油中尚含强制激性(具泻下作用)和致癌成分,为亲水性的巴豆醇(phorbol)的双酯化合物,已分离的化合物称为巴豆油因子(croton oil factor),分A组和B组,A组系巴豆醇结合的脂肪酸在C12上为长链,在C12上为短链;B 组则相反。此外,尚含疏水性的4-去氧 -4α-巴豆醇(4-deoxy-4α-phornol)的三酯化合物,但其刺激性和致癌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