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鳣鱼
【别名】鳣、含光、蜡鱼、黄鱼、阿八儿忽鱼、颊鱼、玉版鱼、鲟鱑鱼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饮膳正要》:阿八儿忽鱼,脂黄肉粗,无鳞骨,止有脆渭,胞可作鳔胶,甚粘,鳔与酒化服之,消破伤风。其鱼大者有一、二丈长,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2.《纲目》: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歧,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其屠也在矾石湍流之间,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多误人之,昔人
【来源】药材基源:为鲟科动物蝗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uso dauricus(Georgi)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杀后,取肉鲜用。
【原形态】体长约2m,大者可长达5m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前端略向上翘,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宽大,弧形下位,前方有吻须2对。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彼此相连,并向腹面伸展。体被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棘,背行骨板较大,黄色,10-16块;体侧骨板黄褐色,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后位;臀鳍26-36,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背青黑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
本动物的肝(鱣鱼肝)、鳔(鱣鱼鳔)亦供药用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洲涡处,捕食其他鱼类。性成熟迟,需17-20年,5-6月为产卵期,溯江产卵,卵深灰色,产卵约150万粒。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黑龙江流域尤为多见。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作用】
益气养血。主病后体虚;筋骨无力;贫血;营养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禁忌注意】
不宜久食
《本草拾遗》:“勿以盐炙食。”
《食疗本草》:“发诸气病,不可多食。亦发疮疥,动风。”
《食鉴本草》:“食多生热痰。”
《纲目》:“服荆芥药,不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