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在传统养生学家们看来,“反季蔬菜”“反季水果”与时令不合,对人体有害无益。一些“营养专家”则认为反季蔬果总是通过化肥、农药、激素等等催出来的,不仅营养价值不行,连是否安全都很难说。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光照、空气、水、温度和肥料。肥料可以是土壤中的天然成分,也可以通过人工施加。季节与“时令”,只是老祖宗们对如何利用自然条件的总结而已。到如今,人类可操纵这些条件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就不用去适应植物,而是让植物来按我们的需求生长了。
通常说的“反季蔬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异地种植,植物在某地是“反季”的,在另一个地方却正当时。比如几乎所有蔬菜在冬天的北京都“过时”了,而在广东海南却生机盎然。这些蔬菜在产地无疑是“应季”的,要说到了北京就“违反了天伦”,实在是很勉强。二是长期保存。果蔬的长期保鲜、保存技术前所未有。把“应季”的果蔬保存到冬季,也不再是奇技淫巧。香蕉、葡萄、苹果、梨、柑橘、菠萝……常见的水果几乎都可以保存到全年供应。第三种是“大棚种植”。这种人造的“局部环境”在人看来是“违背自然”的,但是对于植物却依然是王道乐土。
当然,不管是异地种植长途运输,还是长期保存售前催熟,或者是大棚种植,都跟“应时当地”生产的果蔬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其中的“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有时候味道口感的差别甚至还相当明显。不过,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营养”,更不意味着它们“可能有害”。一种种植与保存方式,只要能够得到科学的认可与推广,就意味着起“可能存在的危害”实在是微乎其微。
显而易见,“应时当季”的蔬菜没有什么不好——至少,价格比反季的要便宜一些。跟反季果蔬相比较的,不应该是“时令果蔬”,而应该是“没有果蔬”。在冬天的北京,考虑反季的青椒会不会比几个月前的“应季”差,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考虑的应该是:跟祖宗们天天吃储存的大白菜与土豆相比,这些“违反天伦”的鲜活蔬菜是不是更有营养、更加美味?即使是在广东海南,冬天吃反季的葡萄,也远远比“没有葡萄吃”要有营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