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理论脱胎于传统文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我们日常的中医养生到了夏季依然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极容易在极端天气发生难以预料的问题。
而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对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影响,这也是整体观思想的体现。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在夏季需要依照哪种方法来进行养生,让我们保证身体的健康。
只有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之处,才能使很多危险尽早展现,避免对健康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如何对付炎炎夏热,做好夏至养生防病,古人今人都总结了很多方法。如饮食、睡眠、药膳、运动等,但最重要的前提却是“神安”。精神不安宁,一切努力都等于零。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一年中阴气开始生长的时候,所谓“夏至阴生”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夏至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阳盛至极、热盛至极、气升至极”,是谓“夏至三极”。人体在这个阴阳交替的“三极”时节,若不顺应自然规律的改变,就很容易得病。夏至之时,顺应阳气的升发,护住阴气的初始,避免“夏至三极”致病,显得非常必要。
历史上如何看待情志养生
根据内容不同,《黄帝内经》可分为两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夏天要守住神志,使其不怒。精神要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要开朗愉悦,使机体的气机宣畅。
古代长寿者多有一颗豁达的心胸,即便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也不例外。唐朝诗人白居易活了七十二岁,在那个年代,算得上寿星。他曾经作过一首名为《销暑》的诗,诗曰:“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他在诗中道出了炎炎夏季的养生心得,即心静神安,才能安然度夏。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中也说道:“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他也是告诉我们在炎热的夏季,要自我放松,控制意念,调养心神。只有这样,才不会觉得天气炎热。
夏季如何调养情志
夏至炎热,阳气过盛,最易扰乱心神,使人毛焦火辣,不得安宁。这个时候,如果再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蝇头小利而计较,患得患失,心生忧怨生怒气,就会加重夏至阳盛对人本的损害。热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六淫”之一,可使耗气伤津、伤风动血。而忧和怒则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七情”中两个致病因素,可伤肺伤肝。热邪和忧怒相叠加,人就特别容易得病。所以,夏至时节让心胸宽大一点,不比、不争,不胡思乱想,顺其自然,淡泊名利,心神自然会安宁。
适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切忌过量运动,否则不仅起不到好作用,还可能让我们的健康投资得不偿失。适度运动可以顺应阳气的向上升发,使之不受阻碍,助人体气血通畅。但由于夏至热盛至极,气温过高,如果运动太过,汗出过多,反而会耗散阳气,同时也损耗阴气,不利于对初生阴气的养护。所以,夏至时节的运动很有讲究。运动时间以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为宜,运动方式以散步、慢跑、太极拳为好,不宜剧烈活动。运动量和运动频率都应该比春秋季少一点。这样做,才能保证机体气血运行通达适度,不因身体不适而心生烦恼,使心安神宁。
远离应酬
生活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应酬免不了高谈阔论,免不了张家长李家短,免不了歌舞酒肉。而这些恰恰不利于宁心静气。冬天最冷的时候,动物会冬眠,其实就是宁神以养护阳气。夏天最热的时候,人也应该“猫”起来,躲避酷热的伤害,静息以养护阴气。这才是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如果逆而行事,疾病则不请自来,身心也得不到安宁。
享受悠闲
人生在世,最快乐的就是闲暇时自由自在的感觉。夏至以后因炎热日甚,休闲娱乐以雅为妙。独自看书、听音乐、品茶,约朋友一二下下棋,都是很雅的休闲娱乐方式。这样可以调养心神,使人变得安静从容,内心宁静。而一些令人兴奋剌激的娱乐方式,是夏至时节应该规避的。
饮食清淡
这里的淡,不仅指咸淡和清淡,更指一些对人的味蕾没有剌激性的,有安神作用的饮食。夏至时节,要想心神安宁,不可常食麻、辣、烫等剌激性较强的饮食。中医理论讲食有五味,辛、甘、酸、苦、咸,各有其功效和副作用。麻辣等刺激性食物性味属辛,辛味食物的特点是辛香走串,助火伤津。夏至炎热,多汗,津液亏少,人火气重,再吃刺激性的助阳食物,更易损伤津液气血,致心神不宁。另外,一些有安神作用的食品,是夏至时节较好的选择。小麦、绿豆、赤豆、西瓜、莲子、龙眼等都行归心经,有较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夏至时节不妨适度增加食用量。
一年当中,最为炎热的就是夏季,而这时的养生工作可谓是承前启后——在春季养生基础之上尽量为下半年提供更多的物质与能量积累。也希望大家能充分重视夏季养生中情志的作用,为我们的生命健康提供更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