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60 > 中医养生 > 正文

耳鸣该怎么办 中医如何治疗耳鸣

来源:中药360

2、清热化痰法

多数耳鸣、耳聋中医主张从肾入手,从虚论治,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笔者总结了前人理论及临床表现,从痰论治。

《名医杂著》所云:“耳鸣之症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从肾虚论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闭矣。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用清痰降火治之”。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怪病多痰”,“痰生百病”。

痰郁则化热,痰热郁结,循经上壅,耳窍被蒙,故耳鸣不休,所谓“痰热郁结,壅而成鸣”。

此类患者多有耳鸣突发,形体肥胖,头昏而胀,咳唾胁痛,痰多而粘,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具为痰热内郁之候。

故以清热化痰为治则,以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礞石攻痰丸为主方。

加减:瓜蒌仁12g,杏仁10g,枳实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红8g,获苓10g,黄芩10g,生山桅10g,龙胆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黄6g后下。

3、活血化瘀法

久病耳鸣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某些类型耳鸣、耳聋与耳部微循环障碍有关。对耳鸣、耳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测试,多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在襻周状态和血液流态上。

其中,中医辨证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环改变较为明显。该类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后,造成微血管痉挛,血流受阻所致。

患者临床兼有头痛如刺,部位固定,头昏,舌质紫暗,脉细涩等瘀血表现。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等。

加减:桃仁10g,红花6g,麝香0.3g,生姜5片,葱白2根,红枣5枚,川芎6g,赤芍10g。

4、利水逐饮法

痰、饮都是水液代谢失常,停留机体局部的病理产物,痰热而饮寒,痰无形而饮有质,饮留体内,清阳不升可致耳鸣、眩晕等。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证饮留中焦、下焦主症都有耳鸣。

现代医学认为利水消肿药能解除内耳前庭、迷路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部淋巴回流。

辨证要点: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质稀,舌质淡白,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利水逐饮,方用《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

加减:获苓15g,桂枝10g,白术12g,泽泻6g,益母草20g,防己6g,黄芪30g,车前子10g。

5、清肝降火法

部分耳鸣患者,或由于化脓菌感染所致,或素有高血压史,加之素嗜辛辣,郁怒伤肝,肝火暴亢,循经上炎所致。

中医辨证属于实热、肝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肝者将军之官,性刚劲,主升发疏泄,若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则耳鸣暴发,如潮如雷,轰轰隆隆,常伴有耳胀耳痛,流脓,发热,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宜平肝伐木,清肝降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

加减:龙胆草9g,天麻12g,钩藤10g(后下),怀牛膝12g,黄芩10g,菊花12g,白芍12g,生地15g,代赭石20g(先煎),麦芽9g。

6、疏风清热法

新病耳鸣患者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症状,中医辨证属于风热。

《太平圣惠方·卷36》云:“此为风邪所乘,入于耳脉,则正气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击,故令耳鸣也”。

由于外感风热,循经上攻,清窍壅塞不利,其耳鸣如蝉,卒感听力减退或闭塞,用手指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后症状减缓。

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咽干,全身疲乏,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

加减:银花10g,连翘10g,竹叶6g,荆芥10g,簿荷6g,菊花10g,蝉蜕6g,石葛蒲10g,黄芩10g。

体会:中医治疗疾病强调的是辨证论治,辨证的准确性是疗效好坏的关键。

临床治疗耳鸣、耳聋应重辨证

以上各型,临床多交叉互见,不可执偏以概全,痰、瘀、风、火多兼挟为患。

分虚实

实证易治,虚证难疗。医生患者都要有耐心,要保证用药持久性,切不可仓卒停药。

刮痧治疗耳鸣

耳鸣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刮风似的呼呼声,有机器响似的隆隆声,有蝉鸣般的唧唧声,或有的似虫鸣、鸟叫、流水声,以及哨声、铃声等。

耳鸣有的发生在一侧耳,称为单耳鸣。有的发生在双侧耳,称为双耳鸣。有的耳鸣断断续续,称为间歇性耳鸣。有的耳呜昼夜不停,称为持续性耳鸣。

轻者安静时可昕到,重者无论工作、学习时都可以听到。本病临床上分虚实两型。

一、虚证

(一)症状

耳鸣伴有头晕、目眩、腰痛等症。

(二)治法

(1)选穴

肝俞、肾俞、听宫、听会、耳门、太溪、三阴交。

(2)定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听宫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El有凹陷处。

耳门位于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头部耳门、听宫、听会,再刮背部肝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太溪。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8种食物健康吃法 卷心菜烹调要加盐

中国当代名中医—孙益武

中医旷世奇才一一刘月庭

如何摆脱亚健康的生活习惯 亚健康是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