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体产生气味,主要是由于汗液受湿热邪气熏蒸而产生的特殊气味,同时还可由于人身某处生有恶疮,疮疡溃烂流出脓水而散发臭气所致。人体患病后,汗液是邪气外出的途径,因感受的邪气不同,所以病体产生的气味也不一佯,临床上我们可根据病体的气味,来判断邪气的性质。
1、体香
【闻诊】久病之体散发出微香之气。
【临床意义】久病之躯若出现此种体味,预示着疾病将向着好的方面转化。正如《瘟疫明辨·卷一》所说:“……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2、体臭
【闻诊】病体有恶臭之气或为腐败的臭气。
【临床意义】身发腐败之臭气多为人身体某处生有恶疮,疮疡溃烂流出脓水所致;痹证日久,若风湿之邪久羁肌表化热,也可汗出色黄而带有特殊的臭气,多为湿热蕴结,蒸腾汗液所致;瘟疫或肝肾病危重时也常有特殊的臭气散出。
【治法】溃腐疮疡,宜祛腐生肌,方用透脓散或托里透脓汤加减;湿热痹证,宜清热利湿,宣痹止痛,方用宣痹汤加减;瘟疫或肝肾病者,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3、体臊
【闻诊】身发尿臊气味。
【临床意义】此为水气内攻,脏腑精气衰败的危象。常见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常有全身水肿、腹大、小便短少或不利,是毒邪由汗液排出所致。
【治法】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4、体腥
【闻诊】病体散发有腥气之味。
【临床意义】此多见于寒湿或虚寒的病人。常因外感寒湿,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盛所致。如寒湿下注则带下味腥;寒湿困脾则大便塘而腥;脾胃虚寒则呕吐物清稀而味腥。体腥可因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散发于机体而致。
【治法】寒湿者,宜温脾化湿,方用蕾香正气散加减;虚寒者,宜温阳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中医闻诊包括哪些内容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1、声音
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2、语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3、呼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
5、呕吐
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6、肠鸣
肠鸣:腹中鸣响。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