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占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导致中风发作的基本病因是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动脉炎)、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等)。导致中风的诱发因素很多,气候剧烈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一年中有两个中风高峰期:即气温在0℃以下的严冬和气温在32℃以上的盛夏,而且气温越高,患中风的危险性就越大。
炎炎盛夏,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特别是相对湿度达到70%~80%时,体温的调节则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人体每天大约要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这虽然对人体防暑有益,但其代价是通过比平时高4~5倍的血流循环量来实现的,而循环这样大量的血液,对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额外”的血液循环负担,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有诱发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导致缺血性中风。同时,由于高温散热的需要,人体的血液大量流向皮肤,这样势必会造成大脑血流量的骤减,这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原本就供血不足的病人,会进一步加剧大脑缺血,从而诱发脑梗死。再一个,高温酷暑易使人心情烦躁,这也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诱发中风。此外,老年人由于大脑功能迟钝,体温调节中枢欠灵敏,气温相当高时才会感到心里热,故不少人在发病前疏于防范,所以这是十分危险的。
综上所述说明,面对漫漫长夏,中老年人做好防范中风的工作非常重要。除应重视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调整情绪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外,还应特别重视以下措施:首先要注意多饮水,以保证每天尿量不少于1000毫升为准。夏天老年人常处于脱水状态而不自觉,因他们对缺水不太敏感,所以既使“不渴”也应喝水,以保证充足的血容量。若能喝些绿豆汤、菊花茶等,对防暑降温十分有利。其二,不饥莫强食。天热胃肠道血流量相对减少,因而可能出现食欲缺乏,这属正常现象,应顺其自然为宜,吃得过饱或饮酒会增加中风的机会。老人夏天的饮食宜清淡,只要有适量的主食及鱼、蛋、豆类等高蛋白食品,辅以充足的蔬菜、水果及一些有抗凝作用的大蒜、香菇、黑木耳等,就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其三,适当午休,以补充夜晚睡眠的不足。其四,要注意气候骤变,特别是雷雨大风天气,要重视防寒保暖。其五,要特别警惕中风先兆。如天气本不太热,老人却突然自觉很烦热,这是适应能力差易中风的信号;或突然出现一闪而过的头痛、眩晕、半身麻木,或出现心慌气短、精神萎靡、肢觉异常等,切勿认为这只是劳累所致,要想到这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这时一定要注意休息,及时去医院检查,以防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