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感的分类
外感分伤寒和温病
非传染性的,为伤寒;传染性的,为温病
以上说的几次重大外感疫情,按今天话说都是传染病。实际上外感疾病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非传染性的,古人称之为伤寒;具有传染性的,古人称之为温病。古人没有显微镜,不知道今天所说的病毒、细菌等,但古人发现天地间有一种气,这种气与六气是不一样的,它具有传染性,古人称之为疠气,现代人叫传染病毒。因此所谓温病,其实是一切传染病的总称。如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伤寒、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包括非典等皆属于温病的范畴。
伤寒感而即发,温病感而后发
伤寒和温病,它的感受途径又有什么不同呢?实际上很简单:伤寒感而即发,温病感而后发。伤寒之邪的特点是感而即发,就是说今天受凉了,可能会马上发作,这是感而即发。它的感受途径是从皮毛而入,比如说打篮球,出一身汗,然后着风了,从皮毛而入。它的传变规律是从外到里。它的症状表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叫“必畏寒”,就是一定是怕冷的,那么它所伤的是什么呢?它易伤阳。
与伤寒相反,温病是感而后发的,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它的感受途径不是从皮毛而入,是从口鼻而入,从鼻而入伤肺,从口而入伤胃。我们夏季的肠道型感冒、胃肠型感冒,就是属于从口入而伤胃。它的传变规律是从上到下,它是易于伤人体的,易于伤阴。因此,这样的病人往往是不畏寒的,而且有汗。
感冒分风寒和风热
当然了,在中医临床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而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比如说感冒,实际上中医对感冒也是分类别的,一种叫风热感冒,一种叫风寒感冒,这是根据它表现的症状不同来划分的。有些人感冒怕冷,畏寒,而且不想喝水,所吐的痰又比较清稀,这种情况属于风寒感冒。而风热感冒的病人,表现症状主要在于口渴、欲饮,不怕冷。相应地,感冒药也包含两类,一个是风寒的、一个是风热的。有的人感冒了,说想喝点红糖姜水,那要先看看他是不是怕冷,是不是小便清长。如果是,那就可以喝;如果不是,并且大汗淋漓又非常渴,非常想喝水,非常燥,那就不能喝姜糖水。此时再喝姜糖水,那等于是火上浇油。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症状:恶寒(怕冷)不恶寒,多无汗有汗,四肢酸痛偶有酸痛,舌苔薄白舌苔薄白或微黄,痰清稀痰黄稠,口不干口干。
二、外感的危害
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外感病会引起很多其他疾病的发生。吴瑭的《温病条辨》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和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染是一致的。不过古人不仅指出了温病的原因,还指出了预后情况,这个预后情况就是“逆传心包”。外感疾病,温邪疾病,尤其像发热、无名高热,到了最后一般都会出现神昏,就是精神状态容易出问题。有些小孩发高烧到后来抽搐,再后来就昏迷了;老年人感冒的主要特点是发热、高热,到最后也可能出现昏迷了。这个现象中医就叫“逆传心包”。
三、预防外感吃什么好
第一个验方叫桑叶菊花饮。由九味药组成: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鲜茅根、鲜藿香、鲜佩兰、大青叶、杏仁泥。这个方子比较适合平时热重、肺气不宣的人饮用。
第二个验方叫石斛生地饮,是在第一个验方的基础上加入了两味药,一个是鲜石斛,一个是鲜生地黄。鲜石斛和鲜生地黄有固护胃阴的作用,适合阴虚热重较明显的人饮用。
桑叶菊花饮
桑叶15克、菊花10克、金银花20克、连翘10克、鲜白茅根15克、鲜藿香20克、鲜佩兰20克、大青叶10克、杏仁泥10克。
石斛生地饮
桑叶15克、菊花10克、金银花20克、连翘10克、鲜白茅根15克、鲜藿香20克、鲜佩兰20克、鲜芦根15克、鲜石斛15克、鲜生地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