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保护心脏的方法
1定期测血压
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视力减退、行为异常、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嘴角不自主流口水、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活动不灵、心慌、胸闷、胸痛、眼前黑朦、咳嗽、活动时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平时坚持按时服用降压药等常用药物,外出时应备好急救药物。
目前大众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三率”仍处于低下状态,将近半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甚至在发病前都不知道自己已患高血压多年。这些都说明中老年人应特别重视对血压的监测,至少每年测定血压2至3次。
2 注意保暖
此时供暖期已过,居室内的温度比起冬天来可能会更低。居室温度应保持在15℃至18℃左右。外出时也要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
低温可造成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及痉挛,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
3起床要慢
起床前养神5分钟再活动,以避免心绞痛、中风等的发生。
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4晨起喝杯温开水
饮水以温白开水为好,饮水量一般为200至400毫升为宜,过多饮水对胃不利,也影响早餐进食,故要适量。
人体经过一夜睡眠之后,水分会随尿液、汗液和呼吸丢失许多,血液变得浓稠、黏滞,血管腔也因血液量少而变窄,使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供血不足,甚至发生闭塞。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凌晨及上午9时左右,因此,老年人或心血管病患者在清晨喝杯水,就能达到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扩张、复原血管的目的,从而减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二、早春护心的原则
醒来暖。一醒就掀被子起床,成了许多上班族的习惯。但睡醒后,人体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立即起身,身体没适应被窝外面的“寒流”,同时血流也比较慢,从而不能及时将氧气输送到大脑,易出现头晕、眼花等,中老年人则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所以,醒来后先别急着起身,可以先搓热手后干洗一下脸,搓搓腿和脚,等醒透了再起床。
洗漱暖。早春时的自来水一般都比较凉,如果直接用来洗脸刷牙对血管会有一定的刺激,尤其是心脑血管病人,不管是早上还是晚间,要用40~50摄氏度的温水洗脸、刷牙,以减轻对血管的刺激。尤其是晚上睡觉前要用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泡泡脚,或者是自己购买足浴盆来泡泡脚,时间在15-20分钟,这样可以促进足部血管血液循环,也有助于睡眠质量。
如厕暖。晚上水喝多了,或有尿频、尿急症状,凌晨常会被憋醒。如果急匆匆地起身去厕所,往往会头晕。这是因为睡眠时,人体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各项生理机能都运转缓慢。此时突然下地去厕所,膀胱迅速排空,加上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激,极易诱发低血压,引起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排尿性晕厥。在寒冷的早春,清晨又是突发心梗、脑卒中的“魔鬼时段”,中老年人醒后立即上厕所,还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所以,即便尿憋得再急,也要慢慢起身,在床边坐上几分钟,穿着暖和(最好备一件较厚的睡衣),再慢慢走向厕所。
洗澡暖。北方城市冬季虽然有供暖,室温不至于过低,如果想要在家洗澡,温度则远远未达标。在温度上升前的时段,寒冷的刺激极易让血管痉挛,出现问题。因此,冷天洗澡前最好先做5分钟热身运动,如原地踏步、搓脚等,同时可以打开浴霸等设备让浴室充满热气,等温度上升后再入浴。但要提醒的是,水温也不宜过高。水温过热,毛细血管就会扩张,血流加快,会增大中风、心梗等的风险。
外出暖。尤其对于北方有暖气的地区而言,内外温差较大的问题极易让心脑血管病人出现问题,因此外出一定要穿得暖。选购保暖衣物应该以较轻的羽绒、棉服为主,不要过于厚重,以免加重心肺负担。出门也要记得戴帽子和围巾,但要有一定的透气性,以免捂出汗受凉。从温暖室内到寒冷室外,要缓慢出门,从门口、楼内到楼外、马路上要逐步适应;从外回家也是如此,减少冷热交替猛烈变换。
三、春季护心食物
春季护心食物:海带
科学研究发现,海带内含有的岩藻多糖昆布素,可以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预防动脉硬化。而且,海带中的纤维素属于水溶性纤维,因此可以加速胆固醇排出体外。
护心吃法:煮汤、凉拌均可,但海带本身含钠,最好减少调味料使用。
芹菜 西芹 芹菜汁
春季护心食物:芹菜
芹菜所含的芹菜碱可以保护心血管。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芹菜含多种降压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可使血压下降12%—14%,胆固醇下降14%。且芹菜含钾量高,可以帮助体内钠的排出,避免多余水分滞留体内。
护心吃法:吃芹菜要记得吃叶子。因为芹菜叶的维生素C比茎高,营养价值高,是营养素的精华所在。
春季护心食物:黑芝麻
黑芝麻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维持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粥状硬化,是优质的脂肪来源。铁质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黑芝麻,也是中医认为可以补血及滋补五脏的食品。
护心吃法:生芝麻最好先用干火稍微炒一下,或是打碎磨成粉,撒在饭菜上,也可以充分摄取到芝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