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个孩子那样生活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说过类似“等我长大了,我要做……”的话。而成年人总是把计划束之高阁,远远不肯向心中的梦想接近,是希望借此把部分的自己保留在孩子般的状态中。
按照亚龙的存在主义观点,将计划无限期推迟,迟迟不采取行动,是逃避死亡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采取行动,是为了让自己相信“还有一个非常遥远的将来”;也就意味着衰老和死亡,都是离我更加遥远的事情。这是一种虽然虚假却让我们感到踏实的信念。有些人正是在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比如患病和丧亲)之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过,也才开始制订出真正会去努力完成的计划。
计划实现之后的失落
落空?字面上分析,就是“让落到‘空’中”。在后现代精神分析家拉康看来,东方智慧中的“空”与“无常”是个体内心发展的最高境界(超越了弗洛伊德提出的“能爱、能工作”和现代精神分析确立的“能满足、能游戏”)。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段事先编排好的电子程序,不确定是这世界上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
在电影《东邪西毒》中,有句经典台词很贴切地描述了我们对“空”的向往——“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这种计划实现后莫名涌现的失落感,是我们在无意识中避免面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