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红眼病”的传染流行,我国古代就有相当详细的记载,如元代眼科专著《银海精微》在论述“天行赤眼”中谓:“天地流行毒气,能传染于人,一人害眼传于一家,不论大小皆传一遍,是谓天行赤眼。”所谓流行毒气,即“疠气”,是指来势急骤,能引起广泛流行,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外来致病因素。这与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肠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一致的。但对此类眼病,中医除强调外因外,对感染者的内在因素,也同样重视,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证治准绳・七窍门》谓:“有人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热病,水少之虚者,则尔我传染。”“此乃素养不清,躁急劳苦。客感风热,卒然而发也……乃风热夹攻,火在血分之故。”此外,《目经大成》还将本病与运气联系起来,将该病称之为“天行气运”。对“红眼病”要提前预防,防止流行,免得“渴而凿井,斗而铸兵”。《证治准绳・七窍门》谓:“若感染轻而源清,邪不胜正者,则七日而愈,盖火数七,故七日火气尽而愈,七日不愈而有二七者,乃再传也,二七不退者,必其犯触及本虚之故,防变他证矣。”
结合多年对本病的医疗实践(经笔者治疗的该病,多是应用西药医治效果不佳或合并有角膜病变者),认识到:
“红眼病”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即属疫戾之毒。治疗上要内服外治相结合,不能一味强调除恶驱邪直指病毒。因为对肠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西药,更何况此病毒类型变异很大,靠人体自然免疫功能驱病祛邪才为治本之策。
有传染性及流行的季节性。
病理改变有一定规律性。
其传染途径为接触性传染。即病邪可直接由眼而入,与温病邪从口鼻而入相类似,故“红眼病”应归温病范畴。其辨治也可参照温病卫分治疗原则。
因本病属眼表结膜类疾病,故很少传变至气分、营分及血分。此病归属五轮中的气轮,与肺和大肠关系密切,因本病不但球结膜白睛发病而且睑部结膜同时充血肿胀,甚则胞睑红肿。胞睑属脾胃,而胃与大肠同属阴明,功能运化传导,故肺脾均与其密不可分。而结膜下点片状出血,乃疫疠之热毒迫白睛之浅表经络,血溢络外,而不是温病病邪深入血分甚至于侵犯脏腑功能而致;黑睛浅表星翳,则是肺气充盛“流金凌木”,即金克木也。故其治法为祛风、清热、解毒、凉血、退翳,方选《审视瑶函》所载“驱风散热饮子”减羌活、川芎、归尾,加黄芩、银花、蝉衣、白蒺藜、紫草(即连翘、牛蒡子、薄荷、赤芍、防风、生甘草、栀子、黄芩、银花、蝉衣、白蒺藜、紫草)。如伴发烧、烦渴引饮,可用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热;如伴便秘、溲赤、头痛烦躁、脉洪数、苔黄厚干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热通腑;若耳前淋巴肿大压痛者可加皂角刺。病初起症轻者可服银翘解毒丸;症重者可用清心明目上清丸;黑睛星翳兼肝胆湿热者可服龙胆泻肝丸;白睛眼睑红肿消退而遗留黑睛星翳者可服明目蒺藜丸。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及腥膻动火之物,更忌大蒜。
本病潜伏期短,感染后1-2天,甚至于数小时即可发病。故除内服外,外治法也起到重要作用:三棱针放血。可取眉弓、耳尖、太阳等。或针刺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