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60 > 中医美容 > 正文

面部美容应怎么做 两个穴位按摩帮你美容

来源:中药360

“十八的姑娘一朵花,眉毛弯弯眼睛大;红红的嘴唇雪白牙,粉粉的笑脸赛晚霞……”但韶华易逝,红颜易老。随着年龄的增长,皱纹悄悄爬上眼角,头发渐渐变得花白,青春一去不复返。

那我们是否能延缓岁月的脚步呢?高树中老师告诉你,无论男女,要想容光焕发,与其外求,不如内养,你需要记得这两个穴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乎,各种美容化妆品铺天盖地,美容手术也越来越复杂和昂贵。但再好的化妆品和美容手术所带来的也只是外表的局部的美,无法改变整个机体内在的憔悴。

真正的美是自内而外的,健康而自然的美。我在临床中发现。许多中年患者,特别是女性中年患者,针灸一段时间后不仅病情好转,更普遍的变化是面部皮肤的气色明显好转,人也显得年轻了。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世界上女性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高。为什么却是女同志容颜更易老呢?为什么男性过了50岁后就通常被称为“小老头”了呢?

男女为什么会衰老?

当我再次通读《内经》时,却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内经》上。面容由姣好变为憔悴,《内经》中称为“面焦”。“焦”读qiao音,与憔同义,即憔悴之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说明女性一般从35岁左右开始阳明经脉的脉气衰少,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掉的多了;42岁左右,三阳经的脉气都衰少了,不能上荣于面,那么面部就全部憔悴了,头发也开始白了。

男子的情况则是:“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自。”说明男性40岁左右的时候,首先是肾气衰,表现为头发掉的多了,牙齿也开始枯槁,但面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48岁左右,三阳经的脉气衰少了,不能上荣于面部,面部憔悴,鬓角的头发开始变白。

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于面部,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行于整个面部。所以面部主要是靠三阳经的气血以滋养之,若三阳经的脉气虚衰,尤其是足阳明胃经的脉气虚衰,面部得不到足够的气血的滋养和温煦,那么面色也就变得憔悴了。许多胃病的病人,大都面部萎黄无泽,也是这个原因。

想要面部美容?试试这两个穴位

要想面部美容就应该从三阳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入手。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可见,许多中老年患者,特别是中年女性,针灸一段时间面色明显好转,就是因为针刺足阳明经的穴位,可使其“行气于三阳”和“脏腑各以其经受气”的缘故。

◎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经的合穴,是理胃气的要穴。只要是病在胃腑或胃经,不论其虚实寒热,皆可取足三里治疗。这一点在《灵枢·五邪第二十》中说得很清楚:“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皆调于三里。”

足三里对面部皮肤气色有很好的调整作用。什么原因呢?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说:“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什么叫“阳之阳”呢?有些医家望文生义,有些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这一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第一个“阳”是指在外属阳,第二个“阳”是指皮肤为阳,所以“阳之阳”就是在外在皮肤。

也就是说,凡在外在皮肤的病都可以取阳经的合穴治疗。这也是为什么皮肤病常用曲池、足三里、委中等合穴的原因。朱链的《新针灸学》治疗外感表证,也常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也是“病在阳之阳,刺阳之合”的客观实践。

因为面部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在三阳经中,阳明经气血又最多,所以刺胃经的合穴就可以治疗胃经的“阳之阳”,即面部皮肤的病症,自然也就有很好的美容作用。

胃经气虚的病人,足三里按之虚软,针刺时针孔多呈凹陷。因是胃经虚证,应该使用补法,透皮后缓慢进针。“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若行若按,若留若还,若蚊虻止”,若能出现针下搏动感,说明“气已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病人也会感到自足三里至解溪的一过性跳动感,多数情况下,旁观者也能用肉眼观察到这一跳动。我的体会是,右侧足三里出现的频率高于左侧,出现这种得气反应时,效果会更好。

一般针10~15次左右面色即可开始好转,针孔处的凹陷也会减轻或消失,继续针至1~2个月,面色就会鲜明而有光泽了。

◎人迎

山东中医药大学魏履霜副教授擅长用人迎穴,不论何种病症,皆让病人仰卧于床上针其人迎穴,疗效颇佳,患者接踵。人称“魏人迎”。我曾与她同诊室多年,针人迎后,许多患者面部有发热感,面色明显好转。她认为人迎穴上连脑,下通心,通过调理心脑,即可治疗全身各种病症。

因为是亲眼所见,我20多年来也常用人迎穴。发现其治疗作用确实很广,并有较好的美容作用。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人迎穴在颈前部,位于喉结旁1.5寸,颈总动脉搏动处,因正值切诊部位的人迎脉,故名人迎。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对人迎穴的解释是:“结喉两箱,足阳明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养于人,故日人迎。”

在《灵枢·经脉第十》等篇中,专门论述了如何以人迎脉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十二经脉虚实证,并据此而采取“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补泻手法。

凡是能诊断疾病的部位,就是可以治疗疾病的部位。如十二原穴所在的“四关”、耳诊耳针系统等,莫不是如此。彭静山教授的眼针疗法,就是从眼诊法而来的。

多年前,我就开始查找有关资料,欲编写一本《中医寸口疗法》,即以诊脉的寸口部位治疗疾病,后又交给几位同道编写,惜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如愿。

颈项部是人体躯干最窄之处,自然也就是经络最密集之处。《灵枢》对这一部位尤其重视,曾经多次特别提到颈项部的穴位,也值得我们思考。

如《灵枢》第二篇是“本输”,主要是讲五输穴,但在讲完五输穴后,却接着谈到了颈项部的穴位: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灵枢·根结第五》记载:

“足太阳……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入于扶突、偏历也。”

可见阳经所入的部位一是颈项部诸穴,二是各经的络穴。

《灵枢·经脉第十》是专论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的,十二经脉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其余十一条经脉都行于颈项或咽喉部。

《灵枢·经别第十一》是专门论述经别的,多数经别至颈项咽喉或“出”于颈项部。

《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则专门提到了颈项部穴位的主治作用,并名之曰“天牖五部”: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日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仔细阅读和思考一下《灵枢》为何用这么多的篇幅反复强调颈项部,对于理解人迎穴的美容作用应该有所裨益。

但人迎穴处有颈部动脉及颈动脉窦,针刺时宜避开动脉,不宜针刺太深和大幅度提插捻转,起针后宜按压针孔,以防出血。总之人迎穴的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还是慎用为好。

在临床进行针灸美容时,足三里和人迎可交替或一起使用。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皮肤易长痘怎么办 如何护理痘痘肌肤

皮肤在缺水的时候吃什么 皮肤缺水的饮食方法

痘印形成的原因 去痘印的办法有哪些

哪些防晒方法效果好 如何能通过饮食来防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