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鸦胆子
【别名】老鸦胆、鸦胆、苦榛子、苦参子、鸦蛋子、鸭蛋子、鸭胆子、解苦楝、小苦楝。
【科属】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成熟种子
【产地】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大肠经、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解毒。治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疔毒,赘疣,鸡眼。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去脾家疮,理跌打。"
②《纲目拾遗》:"治痢,痔。"
③《岭南采药录》:"治冷痢,久泻。又能杀虫。"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凉血解毒,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治梅毒及花柳毒淋。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
⑤《科学的民间药草》:"截疟和治阿米巴痢疾。""制成油质,可治外耳道乳状瘤,乳头瘤,以及尖锐性湿疣。"
⑥《广西中药志》:"治疳匿。外用(油亦可)治皮肤瘤。"
【应用】
1、热毒血痢,冷积久痢。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尤善清大肠蕴热,凉血止痢,可用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可用本品去皮,白糖水送服。本品有燥湿杀虫止痢之功,可用治冷积久痢,采取口服于灌肠并用方法,治疗较佳;若用治久痢久泄,可与诃子肉、乌梅肉、木香同用。
2、各型疟疾。本品苦寒,入肝经,能清肝胆湿热,杀虫治疟,适宜各型疟疾尤善于间日疟。
3、鸡眼赘疣。本品有腐蚀作用,可用治鸡眼赘疣。
【选方】
①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吉云旅钞》)
②治热性亦痢,及二便因热下血:鸦胆子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此物囫囵吞服,去皮时仁有破者,去之勿服,服之恐作呕吐。(《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治疟疾:鸦胆子果仁十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日三次,第三日后减半量,连眼五日。(《广西中草药》)
④治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十粒,日二次,连服四、五天。(《广西中草药》)
⑤治痔:鸦胆子七粒,包圆眼肉,吞下。(《纲目拾遗》)
⑥治疣: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小作疮即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⑦治脚鸡眼;鸦胆子二十个,砸开取仁,用针尖戳住,放灯头以上少烤,烤至黄色,再放一小块胶布上,用刀将该药按成片,粘于患处(在粘前用开水将患处洗净,用刀将厚皮割去),每日换一次,二十天左右即痊愈。(《新中医药》8(12):583,1957)
⑧治滴虫性阴道炎:鸦胆子二十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二十至四十毫升。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河北中医药集锦》)
【用法用量】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该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枝叶杂质,洗净,晒干。用时剥去外壳,取整仁生用。
【炮制工艺】
1、鸦胆子:除去果壳及杂质。
2、鸦胆子霜:取净鸦胆子仁,炒热后研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数次,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取出碾细。贮干燥容器内,鸦胆子霜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苦木苦味素类、生物碱(鸦胆子碱、鸦胆宁等)、苷类(鸦胆灵、鸦胆子苷等)、酚性成分、黄酮类成分、香草酸、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
2、药理作用: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对其他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以及荫道滴虫等也有驱杀作用;所含苦木苦味素有显著抗疟作用;并具有抗肿瘤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细胞坏死、脱落。
【临床应用】
1、治疟疾:鸦胆子仁10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每日3次,第3d后减少量,连服5d。(选自《广西中草药》)
2、治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10粒,每日2次,连服4、5d。(选自《广西中草药》)
3、治滴虫性阴道炎:鸦胆子20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20~40ml,轻者1次,重者2~3次。(选自《河北中医药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