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的功效:
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草豆蔻别名草扣仁、草蔻、大草蔻、草蔻仁、豆蔻、漏蔻、草果,草豆蔻有温中、祛寒、行气、燥湿的功效,治心腹冷痛,寒湿吐泻,草豆蔻用药禁忌是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草豆蔻。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药名:草豆蔻
功效分类:祛湿药;温里药。
科属分类:姜科。
别名:草扣仁、偶子、豆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性味:气香,味辛、微苦。
归经:归脾经、胃经。
功效:有温中、祛寒、行气、燥湿。
主治:用于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1、《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去蒂,取向里子后皮,用茱萸同于鏊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2、《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草豆蔻的作用:
草豆蔻性辛,温,归肺经、脾经、胃经,草豆蔻有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的功效,草豆蔻主治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1、草豆蔻治小儿藏寒泄泻不止:草豆蔻一枚,剥开皮,入乳香一块在内,复用白面裹,慢火烧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为细末,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史载之方》豆蔻丸)
2、草豆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草豆蔻肉八两,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两(锉碎)。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妙。 (《博济方》豆蔻汤)
3、草豆蔻香口辟臭:豆蔻、细辛,为末含之。(《肘后方》)
4、草豆蔻治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 (《广济方》豆蔻子汤)
5、草豆蔻治老疟久而不瘥,及山岚瘴气,远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肉豆蔻各二个(并用面裹煨,一生一熟),厚朴方圆二寸(一半姜制,一半生用),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生姜枣大二块(一块用湿纸裹煨,一块生用)。上分为二大剂,于发前临晓,用水一升,煎取八合,放至来早,再温服,留滓再煎二次。 (《鸡峰普济方》草豆蔻散)
6、草豆蔻治冷痰呕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汤洗去滑,切,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眼,不拘时侯。 (《圣济总录》豆蔻汤)
7、草豆蔻治霍乱心烦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黄连(去须)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胀三钱匕,水一盏,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草豆蔻汤)
8、草豆蔻治胃口冷,吃食无味及脾泄泻不止,兼治酒后数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饮食:草豆蔻半两(每个面裹煨,候面焦黄,去面用),甘草一两(炙),肉桂(去皮)一两,陈皮(去白)一两,蛮姜一两。上五味,同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更入陈米末一钱,水一盏,枣二枚,同煎七分,温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济方》草豆蔻散)
9、草豆蔻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
10、草豆蔻治寒湿中阻证:草豆蔻芳香温燥,长干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11、草豆蔻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豆蔻、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12、草豆蔻治寒湿呕吐:草豆蔻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多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温中止呕之品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13、草豆蔻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
14、亦取草豆蔻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15、草豆蔻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16、草豆蔻对湿阻气滞,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
草豆蔻用药禁忌:
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草豆蔻。
1、阴虚血燥者忌草豆蔻。《本经逢原》
2、草豆蔻忌铁。《本草备要》
3、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