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功效:
菊花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常用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躁等症。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该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菊花的作用: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是中国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菊花具有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
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菊花茶:用菊花泡茶,气味芳香,可消暑、生津、祛风、润喉、养目、解酒。
菊花糕:把菊花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或用绿豆粉与菊花制糕,具有清凉去火的食疗效果。
菊花枕:将菊花瓣阴干,收入枕中,对高血压、头晕、失眠、目赤有较好疗效。
菊花护膝:将菊花、陈艾叶捣碎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疗鹤膝风等关节炎。
菊花香气:有疏风、平肝之功,嗅之,对感冒、头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菊花粥:将菊花与粳米同煮制粥,濡糯清爽,能清心、除烦、悦目、去燥。
菊花肴:由菊花与猪肉、蛇肉炒或与鱼肉、鸡肉煮食的“菊花肉片”,荤中有素,补而不腻,清心爽口,可用于头晕目眩、风热上扰之症的治疗。
菊花羹: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可去烦热、利五脏、治头晕目眩等症。
菊花膏:以鲜菊花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制成膏剂,具有疏风清热、明目之效用。
菊花用药禁忌:
菊花是国际上著名的十大有毒观赏花卉之一,不适当的服用可能会引起拉肚子、呕吐等症状,而菊花作为植物,本身的叶子等也有一定的毒性,直接服用其生的叶梗或皮肤接触后可能会引起瘙痒、肿痛、喉痛等症状。
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可有多种证型,属于阴虚阳亢型者用菊花最好。属于阴阳两虚型者则不宜用寒凉的菊花,只宜用培补阳气,滋养肾阴的药,治疗这一证型的病人多用温热的党参、黄芪、杜仲、熟地等,用之则血压回归正常。若用菊花、钩藤、石决明等,血压则居高不降。另外,痰湿型、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用菊花。滥用菊花治疗高血压病的现象较普遍,应对其不良反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