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侧耳(拉丁学名:Pleurotus albellus (Pat.) Pegler ),真菌种名,伞菌目侧耳科,菌盖呈白色,直径4-11厘米。分布于广东等地。可食用。
白侧耳简介
同物异名:Lentinus albellus Pat
分类地位: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腐木上群生或丛生。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
性味:辛;味道较苦;寒性较大
用法用量: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用量在,9-15g。外用:捣烂药材敷于患处。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拼音名Bái Cè ěr
别名白耳菜、叫天鸡(《贵州民间方药集》),光板、金味道较苦板(《浙江中药资源名录》),苍耳七,金钱灯塔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白须草的带根全草。全年可采。
白侧耳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是没有毛的,高20-30厘米。基生叶48片,丛生;叶厚,肾脏形或稍带圆形,全缘,基部深心脏形,具长柄;茎生叶36片,稍圆心形,无柄,抱茎。花单生于茎顶,大形;萼片5,基部多少相连,绿色,卵形;花瓣5,白色,卵圆形,基部急窄,边缘细裂呈丝状,长约1厘米;雄蕊5,与花瓣互生,蕊间有退化雄蕊,生于每1花瓣基部,先端深3裂,裂片先端各有1棒状腺体;子房球形,心皮4,柱头4裂。蒴果长椭圆形,上部4裂。种子多数,细小。有翅。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白侧耳生境分布
生于土坎、沟边或湿润地方。分布浙江、霍山县、大别山、安徽、江西、贵州等地。
白侧耳功能主治
镇咳,止血,利湿,治虚劳咳嗽,咳血,吐血,亦痢,白带,疔疮。
《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镇咳,祛痰,驱风,解药性发热,利尿。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记载:治疔疮。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记载:清湿,止血。
白侧耳附方
治久咳成痨:白侧耳二钱,鹿衔草二钱。炖猪肺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治久咳吐血及妇女白带:白侧耳五钱至一两,水煎或炖鸡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治赤痢及久泻后肛门药性发热痛,便血:白侧耳干草七至八钱,仙鹤草、半边莲、天青地白草、茅草根各四至五钱,水煎,早晚空腹服;忌食生冷、油腻、酸辣、芥菜。(《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治铜钱癣:鲜白侧耳根一两,在火上稍熏烤片刻,揉搓成团,擦患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白侧耳备注
此外,在贵州民间作白侧耳者,尚有同属植物鸡眼梅花草的带根全草。植物形态详鸡肫草条。
白侧耳形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4-11厘米,白色,平展中部下凹形漏斗形,或者扇形,干,肉质,近光滑,或干时表面撕裂反卷成鳞片状,边缘有条纹。菌肉白色,无明显气味。菌褶白色,盖缘处每厘米20-25片,不等长,短延生,近缘处有小菌褶,褶缘微锯齿状。菌柄中生至近侧生或偏生,白色,长1厘米8厘米,粗0.5厘米1.5厘米,圆柱状,实心,初期被绒毛,后近光滑,表皮常斯裂,柄基部常数个连结一起。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67μm×2.5-3μm,光滑,无色。
白侧耳生药材鉴定
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棕褐色,具多数不定根、鳞片及叶柄残基,顶端被毛。茎圆柱形,长32-8厘米,直径1-2m,有纵棱,质脆,易折断。叶皱缩,基生叶完整者呈肾形或心形,长2.5-6厘米,厚纸质,叶柄长达16厘米。茎生叶1片,圆形,基部心形,抱茎。花黄色,单生茎端。有时可见椭圆形蒴果。气微,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