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丁蛎,贝壳呈“丁”字形,俗称“丁字贝”,略显波状弯曲。壳质坚厚。一般壳长为150毫米左右,壳高52毫米。两壳相等,但右壳平,左壳稍凸。壳顶极小,位于中央,稍向前曲。壳顶前后各具一个大型翼状突起,使整个贝壳呈锤形。背腹两侧边缘具有大形波状起伏;后缘圆。两壳外面颜色相同,均呈黄白色,同心生长纹粗糙,略呈鳞片状。线长,无齿;韧带槽大,近三角形,稍斜,韧带宽,紫褐色。闭壳肌痕长卵圆形,棕黑色,位于前部背侧。足丝孔很小,足丝毛发状。
本种为暖海性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区的热带海洋中。生活在潮湿间带下区至浅海泥沙质的海底,体后部露出地面,渔民拖网或于潮时均可采到。分布于我国南海。贝壳入药。四季捕捉,将肉去除,取壳洗净,晒干。
【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了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性味归经】
成,寒。入心、肝二经。
【基源】 《中国药用动物志》。为钳蛤科丁蛎Malleusmalleus(Linnaeus)的贝壳。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本品戚寒,咸能散结,寒能清热,故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用治疮疡,疖肿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5—15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磨水涂。
【各家学说】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湿疮、疖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