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苦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苦咸酸,冷,无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③《本草求真》:“入胃、肾。”
【功用主治】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
①《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③《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④《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⑤《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⑥《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⑦张洁古:“清头目。”
⑧《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⑨《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⑩《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⑾《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⑿《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泡茶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失眠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