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黾中药材
水黾,中药名。为水黾科动物水黾Rhagadotars uskraepelini(Breddin)的全体。分布于中国台湾省、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截疟,疗毒之功效。本药材常用疟疾,痔疮。
水黾入药部位
全体。
水黾性味
味咸,性寒性较大。
水黾归经
归大肠经。
水黾功效
截疟,疗毒。
水黾主治
本药材常用疟疾,痔疮。
水黾相关配伍
治一切痔:婆子三十个。用三个纸包,每包十个,于背阴处悬挂,阴干,每包作一服。研烂,空心温酒调下。良久吃饭,三日连三服,十日内见效。久痔脓血者,二三十服绝根。(《东医宝鉴》水马散)
水黾用法用量
内服:把药磨成粉末,再用水冲后服用,5-10只。
水黾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
水黾采集加工
夏季雨后于积水处、水池处用网捕捉,捕后放在沸水中烫死,晾晒成干品。
水黾形态特性
成虫体长3-4毫米,背部黑褐色带有蓝白色斑纹。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丝状。胸部宽大,翅膜超过腹部末端。前足短,中、后足长,中足特别长,为体长的2倍多。腹部9节,腹基部最宽,向末端变尖,呈圆锥状。若虫灰白色,在头、胸、腹部有褐色斑块。触角、足大部分为灰色。至第4龄和第5龄的若虫的中区灰白色至淡黄色,褐色区渐变成黑褐色。
水黾生长环境
生活于鱼塘、沼泽和较平静的河流。以水面上小虫及跌落水面的蝇类为食。分布于中国台湾省、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水黾药材性状
虫体长3-4毫米。头部有1对大而突出的复眼,触角1对,丝状,多已脱落。背部黑褐色,带有蓝色的斑纹,有时有翅,翅膜起过腹部末端。胸部宽大,有足3对,前足短,中后长,中足特长,为体长的2倍以上。腹部9节,腹基部最宽,向末端变尖,呈圆锥状。
水黾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抗疟。治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