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60 > 功效与作用 > 正文

山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山大黄的药理作用

来源:中药360

【名称】山大黄

【异名】

唐大黄(《中国药用植物志》),台黄、土大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峪黄.籽黄(《大同药用植物手册》),北大黄、大黄(《吉林中草药》),格西古讷(《内蒙古中草药》),野大黄、酸酸草、黄古卵子(《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苦大黄(《中药材品种论述》),华北大黄(《中药志》)。

【基原】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夏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6cm,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披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小,肉质,内有3~5朵小花,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片6,卵形,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3。瘦果具三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生于山坡、石隙、草原。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8~9月采挖,切片,晒干。

【药材】

山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 Franzenbachii 主产于河北安国(祁黄),阜平(籽黄),山西小五台山(台黄),内蒙古(峪黄)。

性状 根及根茎呈不规则类圆柱形,表面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新断面黄至棕红色,在紫外光下,显蓝紫色荧光。气微,味苦,涩。

鉴别 根及根茎横切面与大黄不同点。射线细胞1列,本品薄壁细胞舍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簇晶直径17~85μm,淀粉粒直径3~17μm。根茎髓部无异型维管束。

【药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作用,作用强度超过三种正品大黄及其他非正品大黄。其所含食用大黄昔也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2.抗皿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软弱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4.30mg/ml。

3.抗肿瘤作用 山大黄多糖100mg/kg对小鼠S180实体瘤抑瘤率为56.2%~64.4%,山大黄多糖与环磷酰胺联合的抑瘤率达904%;口服10mg/kg,200mg/kg连续7d,山大黄多糖可明显提高小鼠NK细胞的活性,井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4.其他作用 本品无致泻作用,本品所含葸醌类成分(大黄索、大黄酚)和土大黄苷的药理作用,分别参见“大黄”和“河套大黄”条。

毒性 山大黄粉剂对小鼠经口LD50大于5000mg/kg,水煎剂对小鼠经口LD50大于10OOOmg/kg,对大鼠经口LD50大于6000mg/kg(体重)。给药后5~8h出现轻虚腹泻症状,持续1d。因此山大黄经口毒性很小,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1.《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2.《河北中草药》:“微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经。”

【功效与作用】

钨热解毒,凉血行瘀。主治湿热黄疽,痢疾,经闭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痈肿疗毒,口舌糜烂,烧烫伤。

1.《吉林中草药》:“治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腹痛后重,水肿。”

2.《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主治黄疸,便秘,经闭,痈肿疗毒,烧烫伤。”

3.《河北中草药》:“缓下而健胃。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

内无实热者段体虚、孕妇禁服。本品泻下作用较弱,过量易致腹浦腹痛。

1.《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前、产后忌用。”

2.《河北中草药》:“体虚无实热,无瘀滞及孕妇忌用。效似大黄而降泄之力较差,量太过则易致腹满。”

【附方】

1.治黄疸性肝炎(湿热黄疸) 大黄6g,茵陈24g,龙胆草9g。水煎服。

2.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大黄、当归各等分。研束。每服12g,每日2次,酒调服,并用四黄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各等分)水调外敷。

3.治放射性皮肤损伤 大黄,寒水石赤石脂各等分加冰片2%,共研末。混合撒患处。

4.治口疮糜烂 大黄,枯矾各3g。共研细末,擦患处(1~4方出自《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5.治烫火伤生大黄 研细末,香釉调涂。(《吉林中草药》)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肠道闹情绪?日本百年人气肠道调理药推荐给你!

海带丝汤的营养功效 海带丝汤能增进消化

“六个核桃”的营养价值到底有多高

白果有哪些功效 白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