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全》红花的记载:红花为常用中药。汉书名“红蓝花”,《开宝本草》释名红花。
别名:南红花、草红花、红蓝花、红花毛。
来源: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干燥状花。多为栽培。
植物形态:茎圆柱形,具细浅槽纹,高至30~90厘米,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近无柄并稍抱茎,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稍厚,先端尖锐,边缘有锯齿或带有锐刺。头状花序顶生,总苞卵形或半球形,苞片多列轮生,外面2至3列呈叶状,边缘有刺,内列无剌膜质。花管状,上端红黄色,基部渐细呈黄色,集生于花托上,雄蕊5枚,雌蕊1枚,柱头2裂、亦黄色。瘦果卵形,白色,有突起的肋线4条,无冠毛。
产地:主产于河南,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新疆地区大量种植。
性状鉴别:花皱缩弯曲散乱成团或散在,红黄色,纤细如毛,故产地习称红花毛。单一的花朵长2厘米左右,基部线形黄色或橙色,上端花冠呈管状,长约0.8厘米,直径约1.5毫米先端5裂,红色或橙色,雄蕊及柱头黄色,略有香气,味微甘苦。以花冠长,色红鲜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红花甙,又名红色素;另含红花黄色素。
红花的功效与作用:破瘀活血通经,据初步动物实验,其作用为:
1、兴奋子宫:其煎剂和流浸膏能使子宫发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对已孕子宫更明显,作用较迅速而持久。
2、降压:有降血压作用,并能维持较长时间。
3、扩张血管:红花水浸液有一定的扩张心冠状动脉的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肝红。
功能:破瘀、活血、通经。
主治:经血不调,产后腹痛,徵瘕,外伤瘀血仲痛,痈疽肿痛等症。
临床应用:1、治血瘀经痛、经闭,取其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而活血通经。适应证、用法与桃仁相同。产后恶露未尽、瘀血积滞、小腹胀痛,也可用红花,常配当归、牛膝、肉桂等,方如折冲汤。
2、治冠心病心纹痛。前人已认识到红花配川芎、当归能治“胸腹血气滞痛”。现代实践用红花15g,配川芎15g,水煎,每日一剂(或用片剂),作为治气滞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纹痛的基本方,再随证配伍,确有一定疗效,可能与川芎、红花扩张心冠状动脉的作用有关。据报道,治疗心纹痛的近期有效率较高,但显效率仍不满意。也可再加银杏叶,制成银川红舒血片,对冠心病心纹痛的疗效也较好。
3、治跌打损伤,效力比桃仁强。对挫伤、捩伤的皮下积瘀、青紫肿痛,可用红花油或红花酒(用酒精浸成红花酊或用米酒煎煮)外擦;对内伤瘀血,可配苏木、当归、赤芍等,有助于消仲止痛,方如跌打活血汤。
4、用于调养气血,用量宜小,可在温补剂内加小量红花。例如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甚至出现口噤(牙关紧闭、不易张开),此时宜用八珍汤或炙甘草汤,酌加红花0.9~1.5g,效果更好。
5、红花用于眼科,主要为清热消炎,配生地、赤芍、连翘等治目赤红肿(包括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方如红花散。
使用注意:1、孕妇忌用,因能剌激子宫收缩;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2、红花大量则活血破瘀,小量则养血和血;3、红花与桃仁均能祛瘀,但桃仁在血证中应用比红花更广泛。对于热证血瘀,桃仁较常用;对于心腹瘀痛,红花效果较佳。
用量:一般用3~9g,稍大量用12~15g,和血养血用0.9~15g。
处方举例:1、折冲汤:红花9g,桃仁9g(打),赤芍9g,归尾9g,肉桂4.5g(冲),川芎4.5g,丹皮6g,延胡6g,酒、水各半煎服。
2、冠心片(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15g),每日三次,每次4片,开水送服。
3、跌打活血汤:红花6g,桃仁6g(打),苏木6g,归尾9g,赤芍9g,枳壳6g,木香1.5g,乳香9.5g,没药4.5g,水煎服。
4、红花散:红花4.5g,连翘6g,当归4g,生地9g,紫草6g,赤芍9g,大黄4.5g,甘草3g,水煎服。
附:藏红花(处方名:西红花、藏红花、番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及花柱上部。原产欧洲及中亚、南亚。味甘,性寒,微带潮润。含三种色素成分即a—、b—及r—红花素。作用较川红花强,尤以清热解毒效力较好。主要用于治疗麻疹;当疹透不快,热盛血郁,斑疹颜色暗晦,不够鲜明,或疹出过于浓密,全身反应较强烈,或合并肺炎,久热不退,均宜用西红花,方如麻疹早期用的紫草红花饮(见紫草项下)。又治肚脓疡时,可用西红花配清热解毒、托里排脓药如山慈姑、王不留行、炙山甲、黄芪、黄柏、甘草等。用量比川红花轻,常用1~3g,泡服。
注:红花叶缘和苞片有带剌或不带剌两种。